他當過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你卻未必了解他(第4/4頁)

盡管他選擇了和袁世凱分道揚鑣,但在袁世凱的臨終遺命裏,黎元洪仍是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第一順位人選。

1916年6月7日(袁世凱死後的第二天),52歲的黎元洪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

但當上大總統之後,黎元洪就沒那麽順利了——全國的兵權都握在段祺瑞等一批北洋軍閥的手裏,他這個總統,處處受制,其實是有名無實的。

但即便如此,黎元洪在任內還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頂住段祺瑞的壓力,在國務院各個部門中引進一批南方革命黨的部長,比如堅決抵制通過借外債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在外交方面一直努力取締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等等。

但是,彼時的中國,已經絕非辛亥革命時那樣萬眾一心只為做成一件事了,各種勢力暗流湧動,互相較勁。手無兵權的黎元洪雖然還站在舞台中央,但聚光燈早已不打在他的身上了。

1917年,被黎元洪罷免國務院總理之位的段祺瑞,挑唆徐州督軍張勛率五千“辮子軍”進京復辟,然後又“馬廠誓師”,擊潰張勛,成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黎元洪在京再無立足之地,遁入天津,做起了實業生意。

1922年,因為直皖軍閥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黎元洪在“歇業”五年後,又被請出來做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彼時的黎元洪已經58歲,雖然他也清楚自己再一次成了一個“調和矛盾”的需要,但他依舊幻想著能借總統之位,再做點事情。

當然,這一次,黎元洪是真的天真了。

僅僅一年,黎元洪就失去了利用價值,“賄選總統”曹錕上台,黎元洪再度被逼入死角。這一次,他是徹底死心了。

1928年6月3日,64歲的黎元洪因為腦溢血在天津去世,臨死前,他口述遺囑,通電全國,其中包括:從速召集國民大會,解決時局糾紛;實行墾殖政策,化兵為農工,勿使流離失所;振興實業,以法律保障人民權利;革命為迫不得已之事,但願一勞永逸,俾國民得以早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早定政治方針與教育宗旨;民元以來,凡無抵觸國體之創制,均應一律保持,請勿輕議紛更;和平統一,利國富民。

黎元洪的葬禮是國葬,場面極為盛大,當時葬在武漢的土公山(現華中師範大學東南門附近)。193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再度為黎元洪舉行國葬,遺體歸葬於武昌的卓刀泉。

武昌,成了黎元洪踏上歷史舞台的起點,也成了終點。

黎元洪的葬禮

饅頭說

回過頭看看黎元洪這個人的生平,不簡單。

當過海軍,也當過陸軍;做過協統,也做過都督;做過三次中國民國副總統,也做過兩次中華民國大總統,最後還成了一名實業家。

孫中山曾評價黎元洪:中華民國第一偉人!

孫中山說這話,應該有他自己的目的,“第一偉人”這個稱號,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些誇張了。

但黎元洪真的是一個很難蓋棺定論的人。

你說他反革命,他是武昌首義的都督,不管怎樣,當時肯做那個都督,還是要有點魄力的;但你說他革命,他又幫袁世凱殺過不少革命黨,最終支持的也是袁世凱。

你說他英明果斷,他是被人逼著做了都督的;但你若說他優柔寡斷,他一旦決定當了都督,還是為辛亥革命做了很多實質性的事。

你說他敢作敢為,但他其實每次都會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你說他明哲保身,但他在任上又是真心真意想做些事,也做了不少事。

你說他共和,他一直緊跟袁世凱;你說他保皇,他又為了共和,不惜和袁世凱翻臉。

所以,與其說黎元洪是一個偉人,倒不如說是一個真實的人。

在那場中國從未遭遇過的千年大變局中,黎元洪和很多人一樣,還沒做好思想準備,就被裹挾進去了。在諸多抉擇和變化之中,他做出了一個個最真實的,但同時又是有是非觀念的人的抉擇:有勇敢,有膽怯;有堅強,有退縮;有得意,有消沉;有欲望,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