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大變局時代(第2/4頁)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當時英國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消息傳回朝廷,鹹豐帝龍顏大悅:“不折一兵,不發一矢,中外綏靖,可以久安,實深嘉悅!”於是封徐廣縉為一等子爵,葉名琛為一等男爵。

葉名琛是當時的廣東巡撫,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這個“拖”的過程中全程參與,出謀劃策,功勞不小。

1852年,徐廣縉被調去鎮壓太平軍,葉名琛接任兩廣總督。聽說換了個總督,英國人的心思又活了。當時的香港總督,英國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葉名琛提出了入城請求,被葉名琛再次婉拒。

葉名琛的底氣也挺足的:我的兩任前任都“拖”下來了,我難道不行?但就像擊鼓傳花,葉名琛當時不會意識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後一棒。

4

1856年,一艘叫“亞羅”號三桅帆船,讓葉名琛的命運發生轉折。

“亞羅”號是一艘商船,在當時的香港英國當局登記過。在這艘船抵達廣州時,當時的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接到舉報,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盜,後來將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這個舉動引起了“亞羅”號船長、英國人肯尼迪的抗議,說中國人侵犯了英國的主權(他要求按《虎門條約》約定,由英國人自己審問犯人),而且還抗議中國官員撕毀了英國的國旗。

當時英國人畫的“亞羅號事件”,上面還特地畫了清朝官員撕毀英國國旗的場景

但是,這件事中英國人的做法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第一,“亞羅”號雖然在香港登記過,但其實登記有效期已過了兩周了。

第二,就算在香港登記過,但“亞羅”號的船主是中國人,英國人肯尼迪只不過是一個被雇用的船長而已,中國人在自己的港口,是有權登船檢查的。

第三,當時要逮捕的海盜梁明太和梁建富,確實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待在船上。

第四,當時船上根本沒懸掛英國國旗,只是掛了一幅信號旗。(其實當時清朝也沒有所謂“國旗”的概念,參見“饅頭說”中《一場鬥毆逼出的國旗》一文。)

但是,當時的英國領事巴夏禮抓住機會,開始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梁國定出面送還被扣押水手,公開道歉。

經過審訊之後,葉名琛照會英國領館:那12人中,確實有梁明太和梁建富兩名海盜,中國官府再留下一個叫吳亞作的人做證人,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還。至於“亞羅”號,因為是中國人的船,當時船上也沒有懸掛英國國旗,所以絕無侮辱國旗這件事。

巴夏禮接到葉名琛回復後表示不滿意,要求24小時內釋放全部水手,並且正式道歉。

葉名琛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後,退了一步,表示可以把吳亞作也放還,只留兩名海盜。

巴夏禮還是不同意。

最終,葉名琛派南海縣縣丞親自送12名水手到英國領事館,但拒絕道歉。

應該說,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葉名琛還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馬克思曾在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撰寫社論,這樣評價:“在整個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都解決了。”

但是,只想要一個借口的英國人,卻拒絕接收水手了。隨後,英國軍艦開始炮轟廣州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5

在戰爭的爆發點廣州,葉名琛其實並不是不少人以為的那樣“消極抵抗”。在當時的廣東,精銳部隊都被調去鎮壓太平天國了,葉名琛雖為兩廣總督,但其實面臨的是一個無兵可用的局面。

即便如此,英國軍艦一開炮,葉名琛就在城內貼出了告示,號召軍民同心,共同抵抗侵略者:“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另一方面,葉名琛抓緊修復城墻和炮台,和他的前任一樣,招募大量鄉勇一起守城。白天,他讓鄉勇對英軍采取襲擾戰;晚上,他派裝滿炸藥的沙船沖擊在岸邊休息的英國軍隊,還派出火筏對英國軍艦進行火攻。

值得一提的是,葉名琛還頗具戰略眼光:派人襲擊英國軍隊的戰略後勤基地香港,並對香港施行禁運,甚至還派人去香港投毒。這一度讓香港陷入極大的恐慌,很多英國人都逃到澳門去避禍。

在葉名琛的各種手段之下,英國軍隊圍攻廣州4個月不克,香港總督包令甚至因此被英國政府解職。

那麽這樣看來,葉名琛似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民族英雄了?

唉,也不盡然。

在英軍圍攻廣州的過程中,葉名琛始終鎮定自若,處亂不驚,是他真的有大氣魄?不全是,也是因為他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