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起底袁崇煥(第3/10頁)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代善、濟爾哈朗等人率軍五萬多人對德勝門下的滿桂、侯世祿所部發起進攻,侯世祿所部潰敗,滿桂率所部與皇太極單挑。城上明朝守軍以紅夷大炮轟擊,但是誤傷了許多滿桂部下,滿桂所部死傷慘重,滿桂也被城墻上的火炮擊中,退入甕城休整。

與此同時,皇太極派莽古爾泰、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多爾袞、多鐸、豪格(皇太極長子)率軍四萬對廣渠門下的袁崇煥發起進攻。袁崇煥以九千關寧鐵騎對陣四萬八旗鐵騎,令祖大壽和王承胤與自己分為三部成品字形對陣,後金軍先殺向祖大壽,祖大壽將後金軍打退,而後後金軍沖向王承胤,王承胤也將敵人打退。最後後金軍四萬人全力撲向袁崇煥本陣三千人,關寧鐵騎顯示出極其強大的戰鬥力,袁崇煥身先士卒,策馬迎敵,甲胄上布滿箭鏃,如刺猬一樣。馬頸相交,揮刀廝殺,險象環生,一個後金兵一刀砍向袁崇煥,幸虧袁崇煥副官用刀一擋,才使他幸免於難。激戰中關寧鐵騎將阿濟格騎的馬射死,阿濟格本人也被亂箭射中,差點被射死。阿巴泰中了袁軍的伏擊,進攻受挫。最終袁崇煥以九千人殺退後金軍四萬人進攻,莽古爾泰下令撤退,明軍乘勝追擊,直到通惠河邊。八旗兵潰退,大約有一千左右的騎兵連人帶馬跌落到護城河裏,連凍帶淹,死傷慘重。此戰後皇太極感嘆道:“十余年來,未嘗有此勁敵也!”

二十三日,袁崇煥入城覲見崇禎,與他一起覲見崇禎的還有祖大壽、黑雲龍、滿桂,這次覲見崇禎的地點正是一年前他誇下海口五年復遼的地點——平台。一年前還說能五年復遼,一年下來,一寸土地沒收復,自己擅自殺了毛文龍,兵鋒從來沒有出過遼寧的後金鐵騎,如今殺到了北京城下。今昔對比,崇禎不怒火中燒怕是有點困難。

可袁崇煥居然還沒明白自己現在的處境,他要求自己的士兵入城休整,遭到崇禎的斷然拒絕。本來崇禎就很懷疑是袁崇煥暗通後金,阻截時故意多次避開後金主力,最終將後金引到北京城下,而袁崇煥在自己已嚴令他不得過薊縣的情況下自作主張把軍隊開到北京城下。現在他又要讓自己的軍隊入城,說袁崇煥沒有反心,怕是很難讓人相信。正是袁崇煥想讓自己部下進城的這句話,讓崇禎徹底確定袁崇煥有問題。

但崇禎畢竟心機極深,他在召見袁崇煥時脫下自己的貂皮大衣為袁崇煥披上,讓袁崇煥感到自己春天般的溫暖。

平台召對後,袁崇煥出城,繼續統領自己的關寧鐵騎,他軍紀嚴明,下令:“不許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樹木,亦不得傷損。”他的部下曾擅自拿百姓的大餅吃,他得知後當即斬首。

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極親自率軍與袁崇煥在與廣渠門相鄰的左安門交戰,又被袁崇煥擊敗。

左安門戰敗後,一個陰謀開始了。皇太極對袁崇煥的作戰屢戰屢敗,心腹大患毛文龍已經被袁崇煥除掉,此時只要再殺袁崇煥,則後金可長驅直入矣。皇太極根據《三國志演義》蔣幹盜書中的反間計,在生擒太監楊春、王成德後,派高鴻中、鮑承先看守他們,高鴻中與鮑承先按皇太極的安排在關押兩個太監的屋子隔壁故作耳語,秘密談話。

鮑承先:“今天不痛快,正殺得興起,鳴金收兵了!”

高鴻中:“你懂什麽?撤兵是大汗的大計,你沒見剛才敵營過來兩個人,他們與大汗密談,說是袁督師有密約,此事可馬上成功。”

鮑承先:“原來這樣,就要成功啦!”

高鴻中:“噓……隔墻有耳,別讓那兩個太監聽見……”

兩個太監假裝睡覺,側耳竊聽。隨後高鴻中故意戒備不嚴,將二人放走,二人逃回後將此事報告崇禎。關於反間計的問題,部分網帖認為是清朝後來篡改歷史時的虛構,實則不然,咱們把關於反間計的原始記載列一下就清楚了:

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雲:“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清太宗實錄》卷五)

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明史·袁崇煥傳》)

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堂,磔之。(《滿文老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