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起底袁崇煥(第2/10頁)

河西務會議之後,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日夜兼馳,行一百二十裏,由間道急奔,搶在皇太極之前,於十一月十九日抵達北京城東廣渠門外。其實,袁崇煥統兵入薊時,明朝官員中就傳說他有引導後金兵進京之嫌,故崇禎帝下令袁崇煥不得越薊州一步,可是袁崇煥不聽號令,現在他又擅自率部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怕是死期將至了。

就在袁崇煥在華北地區跟皇太極數次碰不上的時候,崇禎免去袁崇煥兵部尚書職務,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派人跟在城外的袁崇煥說:“皇上很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擅自殺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為國效力,若再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崇禎經過仔細分析,覺得袁崇煥很有問題,袁崇煥總共三次阻截後金軍,只有去遵化阻截那次碰上了後金軍,可是實行阻截的卻不是袁崇煥的主力,只是趙率教的那部人馬,袁崇煥去薊州阻截,可是後金軍沒從薊州過,袁崇煥去通州阻截,可後金軍也沒從通州過,就這樣後金軍來到了城下。莫不成袁崇煥跟後金真的有密約,在遵化阻截只是意思意思,在薊州和通州則是跟後金商量好,故意躲著後金?最後到北京城下,養敵自重。果然,就在袁崇煥到北京城下的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日,八旗軍兵臨北京城下。

你要說不是袁崇煥為後金帶路,怕是不太說得通了。

崇禎覺得袁崇煥不靠譜,還好,自己調來進京勤王的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已率兵來到北京城德勝門外紮營。

崇禎在城內趕忙召集群臣商議守城對策,此時城內武器不夠,有大臣提出:凡進京城九門者,每人帶一塊大石頭,丟在城門裏,方許進城,然後運到城上備用。臨時造刀劍來不及了,只能準備石頭,可見此時北京城防虛弱到什麽地步。畢竟,自從1550年韃靼俺答汗庚戌之變包圍北京後,八十年了,北京城下沒有進行過戰事,自然防禦準備不足。

說到這,說一下我對北京作為都城的看法,可以說北京在中國古代是不適合做中原王朝的都城的,北京離國防第一線的長城只有一百多裏,敵軍一旦攻破長城,快馬奔馳半天,就可兵臨北京城下。金元兩朝以北京為首都,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敢深入中原,一旦有變,可以立刻轉身逃回本土,本書開篇所寫的元順帝就是這樣。而明朝的情況卻根本不同,朱棣對蒙古采取攻勢,建都北京便於進攻,後來明朝衰弱,建都北京的弱點立刻暴露無遺。1449年瓦剌也先兵臨北京城下,於謙組織北京保衛戰,1511年劉六劉七的叛軍圍攻北京,1550年庚戌之變,明朝北京城已經是三次被敵軍圍攻了,這次己巳之變是第四次,此後1636年、1638年、1642年皇太極又有三次打到北京門口,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整個明朝北京被敵軍兵臨城下八次,這是歷朝歷代都城都沒有的紀錄。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就說過,建都北京有兩大弊端:

第一,京師被圍的話,各路勤王的軍隊鞭長莫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抵達。

第二,北京皇室要想出奔逃難的話,根本無處可逃。北方千裏平原,哪都躲不了。不像唐朝,755年安祿山攻陷長安,李隆基逃到四川,880年黃巢攻陷長安,唐僖宗逃到四川,因為長安距離四川近,四川蜀道之難莫說唐朝,汶川地震時大家都已經見識了,逃到這裏躲幾年不成問題。而在明朝,北京一被攻破,崇禎就只能上吊了。

黃宗羲只說了建都北京的兩大弊端,其實還有兩個弊端,那就是水資源和糧食問題。

長安有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等作為充足的水源,開封有汴河、金水河、蔡河、五丈河作為充足的水源,而北京自始至終都沒有充足水源,所以北京居民只能打井來喝水。北京最初都是由各種胡同組成,胡同是元朝時的稱呼,蒙古語意為水井,元朝忽必烈就是以水井為單位來劃分的北京城各街道名稱,可見北京水井之多。

此外就是糧食問題,中國主要產糧區是江南,於是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首都越靠北,距離產糧區越遠。明朝運輸糧食都是靠漕運,總量跟北宋差不多,但運輸裏程要增加一倍,畢竟從江南到北京的確是到開封距離的兩倍。又因為地勢的關系,維持北運河的成本遠高於南運河,水源不足,要多設閘門以提升水位。總之,北京不適合作為都城,明朝的滅亡就與北京為都城有一定關系,當然,這個問題是我們本書後面才會詳談的,在此就先說到這,別讓皇太極等得太久,他們也不能長期遠離自己的後方,讓他們開始進攻北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