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悲情英雄毛文龍(第3/10頁)

第三種說法:袁崇煥覺得東江毛文龍雖然能牽制清軍,但毛文龍本人沒有大略,經常吃敗仗,而且耗費的錢糧實在太大,此外毛文龍還在東江走私貨物來掙大錢,不打仗的時候就用布匹向女真買人參,打仗的時候毛文龍也不怎麽靠譜。於是就有文臣上奏主張撤銷毛文龍東江鎮的建制,袁崇煥則主張朝廷派人去管管毛文龍的經濟問題。毛文龍不喜歡有文官監制著自己,於是上書爭辯。而後毛文龍前來拜謁袁崇煥,袁崇煥以上賓之禮接待毛文龍,毛文龍也不謙讓,袁崇煥於是決定殺掉毛文龍。這種說法記載在《明史·袁崇煥傳》裏:

顧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其人本無大略,往輒敗衄,而歲糜餉無算;且惟務廣招商賈,販易禁物,名濟朝鮮,實闌出塞,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工科給事中潘士聞劾文龍糜餉殺降,尚寶卿董茂忠請撤文龍,治兵關、寧。兵部議不可,而崇煥心弗善也,嘗疏請遣部臣理餉。文龍惡文臣監制,抗疏駁之,崇煥不悅。及文龍來謁,接以賓禮,文龍又不讓,崇煥謀益決。

《明史》是清朝人編的,許多內容很不靠譜,比如說東江鎮耗費錢糧大,純屬胡說八道,毛文龍在東江的七年裏朝廷沒有撥給他一分錢,他全都是自籌糧餉,如果不靠走私,東江的百萬遼東人民怕是只能去跳海了。關於東江鎮的情況,毛文龍在《東江疏揭塘報節抄》中有上奏:

山坳僻處之間,盡是白骨成堆,肝腸余汁。慘莫慘於此,痛莫痛於此。內地尚作觀望,恬不憂愁。

臣實為受國厚恩,不忍卸擔,自矢戮力,以完遼事。觀今三月將盡,糧未來一粒,餉未到一分,啼號疾病,白骨滿溝,而猶中嘵嘵汙臣者不只。

朝廷不給錢卻被《明史》說成“歲糜餉無算”,不走私的話根本活不下去卻被《明史》說成“名濟朝鮮,實闌出塞,無事則鬻參販布為業,有事亦罕得其用”,故而本書中筆者一般不以《明史》的記載作為給人定性的資料。

那麽袁崇煥究竟為何殺毛文龍呢?

嶽飛曾說:“文臣不愛財,武將不惜死,則天下太平!”毛文龍與嶽飛有著同樣的想法。崇禎元年(1628年)五月,登萊總兵楊國棟問毛文龍:“遼東能夠平定嗎?”毛文龍說:“將領說謊的就斬殺,不辦實事的就斬殺,貪財的就斬殺,這樣遼東自然就平定了。”

毛文龍治軍嚴明,賞罰必信,與兵士同甘苦,有古名將風。他為人正直,對於權貴從來不肯賄賂,又疾惡如仇,只要看見那些阿諛諂媚之徒,就破口大罵,因此引起當權者不滿,朝廷許多人在背後說他壞話。(毛承鬥《東江疏揭塘報節抄》)

於是,崇禎元年七月初十,毛文龍上書剖明自己的心跡,他說:

“臣幸而得到聖上的信任,希望有朝一日馬革裹屍,乃有不平之鳴,心中很郁悶,不得不直噴心血,向陛下訴說。當臣克復鎮江的時候,義旗一樹,豪傑影從,招撫遼民,日以萬計,精壯的遼民臣就把他編入軍營,老弱的遼民臣就讓他屯墾戍邊,沒有花國家一分錢,沒有用國庫一粒糧食,就憑著我這一旅之師對抗強敵。然而現在我的部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赤手空拳在鋒鏑之下出生入死,由於沒糧食,只能吃老鼠,殺馬,真是淒楚萬狀。跟內地坐著拿軍餉,看不見一個敵人,不用打一仗的逍遙的將領比起來,臣真是心中感到不公呀!這是臣心中的第一個不公。”

“同樣在戰場效力,寧遠的兵一個月軍餉一兩五錢,還給五鬥米,而臣在東江這七年,一分軍餉也沒拿到(按:這個指的是毛文龍的俸祿,毛文龍在東江七年朝廷沒給他發過工資,但給士兵的軍餉是有的),在東江的百萬軍民只能從天津、登州、萊州得到二十萬石米,而這些糧食有的因為被海水浸泡而發黴,也有的直接被扣了。臣在東江這七年得到的糧餉,能比得上寧遠兩三個月得到的糧餉多嗎?這是臣心中的第二個不公。……”

“臣以孤忠自許,可以對得起君父,也可禁得住鬼神的質問,可是朝廷裏卻有人說我現在立大功是為了想當安祿山、史思明那樣的人,今後反叛。臣想,天下沒良心的人的確不少,但是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應該良心發現了吧,真想不到還有如此喪盡天良之人。以臣忠君報國之心,他們卻汙蔑臣要謀反,這可是滅門絕戶的事呀!這是臣心中的第四個不公。”

“丁卯之役,敵人打鐵山和雲從島,臣手下有人要投降,臣拔劍在手,厲聲說道:‘生死在此一舉,富貴在此一時,必須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才能死中求生!’於是人心穩定,盡管饑寒交迫,但我們還是打贏了。可是朝中卻有人說臣在敵人打鐵山時在雲從島觀望,不放一槍一彈。他們知道鐵山和雲從島這一帶的地理嗎?這幫人在那隔靴搔癢,信口雌黃,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是臣心中的第五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