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時代德國的社會和政治(第2/3頁)

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不斷變化,從中可以看出政治發展的方向。中央黨雖然保持穩定的支持率,但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不得不疏遠與天主教的聯系。因此,中央黨在威廉時代的德國政治中一直是一支重要、穩定的力量。自由派繼續分裂,一邊是較為右翼的民族自由黨(National Liberal Party),另一邊是中間偏左的進步黨(Progressive Party)。在自由派兩大陣營內部還有分歧,不僅表現在當時的特定議題方面,還包括整體的政治傾向方面。自由派獲得的支持率在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基本保持不變,只有一點小波動。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保守派幹脆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因此,保守派變得更為強硬、右翼、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希望能從極端主義的小黨派那裏將選票吸引過來。19世紀90年代,這些小黨派的支持率的確不低。如此,在黨派政治的背景下,聯合政府很難實現,也很難保證政策的長期連貫一致。

1891—1894年卡普裏維(Caprivi)當政期間,政治轉向所謂的“新路線”(new course),致力於社會和諧,安撫社會主義者、少數民族、天主教、工業家等利益集團。《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期滿終止,社會福利法的政策繼續推進,其中包括對工作條件的規定和對童工、假日工作的限制。此外還建立了法院,負責對工業糾紛進行仲裁;提出累進所得稅制。然而,這些措施對於社會主義者來說是不夠的,還惹怒了右翼分子。說到底,1891—1894年的一系列商業法規對一些實業家來說更為有利,由於關稅的降低,他們獲得了重要的市場。然而,生產糧食的地主階級保守派卻對這些法規十分不滿,他們建立了農場主協會(Bund der Landwirte),成為代表農業利益的強大利益集團。卡普裏維政府最終由於試圖改革軍隊而遭到了議會的百般阻撓。1892年,遭遇了這次失敗之後,卡普裏維以微弱優勢在解散重選後的議會中贏得多數票,並通過了一項折中議案。卡普裏維最終成了一系列陰謀的受害者,當時的政治氣氛高度緊張,連皇帝都想發動一場政變。1894年,卡普裏維被迫辭職。

1894—1900年的霍亨洛厄(Hohenlohe)政府代表的是工業利益,其特征是反社會主義。這一時期,著名的“鐵與黑麥的聯姻”政策也恢復了,農業和工業領域的精英達成了妥協。“精英的消極整合”(negative integration of elites)觀念發展起來。1897年,普魯士財政大臣米克爾(Miquel)用集體同盟政治(Sammlungspolitik)來指代聯合不同的利益團體、最終達成共識的政治模式。在相對消極的“各方利益的團結”(solidarity of interests)中,農業和不同工業領域的精英團結起來,對抗共同的下層敵人和他們所察覺到的威脅。在霍亨洛厄執政時期,外交政策也開始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其中最重要的是1898年海軍聯盟的成立。在此之前,阿爾弗雷德·馮·蒂爾皮茨(Admiral von Tirpitz)於1897年被任命為海軍元帥。海軍聯盟和1893年成立的泛日耳曼同盟(Alldeutscher Verband)一樣,背後有重要的利益集團克虜伯(Krupp)、施圖姆(Stumm)等工業巨頭強大的財源支持。蒂爾皮茨認為,德國應當大力擴充海軍。這既能夠起到威懾作用,還能與英國強大的海上力量抗衡。雖然德國的殖民地並沒有英國的重要,但蒂爾皮茨還是投入了很多精力,在國內煽動民眾支持德國海軍的擴充。德國海軍作為國內政治的一部分,在世紀之交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危機之後,霍亨洛厄於1900年退休。下一任宰相比洛(Bülow)的任期為1900—1909年。為了平衡工農業利益,比洛恢復了一些商業法規,同時提高了特定的關稅。1902年實施的新關稅法對易北河東部的谷物生產者十分有利,因為法案實際上杜絕了從俄國進口便宜的谷物,但與此同時,消費者的利益卻遭到損害。對於主要以面包為口糧的工人階級,政府恢復了一些福利法案來安撫他們。同時,政府宣揚“社會帝國主義”,即煽動民族主義熱情來支持海軍,渴望德國成為世界強國。然而,在1897年經濟短暫上行後,1903年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衰退,尤其是在用於海軍建設計劃的開銷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平衡各項政策變得越來越困難。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而保守派又抵制增稅。聯合政府也很難順利運轉。1907年比洛放棄了中央黨的支持,草率成立包括左翼自由主義者在內的“比洛陣營” (Bülow bloc),引起了保守派的警覺。但這個陣營並沒有持續多久。1908年,德皇的放縱言辭導致了對外關系的緊張,釀成了所謂的“‘每日電訊報’事件”(Daily Telegraph Affair)。對此次事件,議會各黨派的意見不一。比洛陣營對於財政改革的意見不合,於是陣營解散後,比洛不得不於1909年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