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夏健魄端午魂(第3/4頁)

伍子胥出了昭關,後有追兵,前有大江。正著急時,江上有個老漁夫劃著小船過來,把他渡了過去。伍子胥感激萬分,解下身上的寶劍,交給老漁夫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價值百金。送給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漁夫回答說:“楚王捕你,出了五萬石糧的賞,還加上大夫的爵位。我不貪圖賞金、爵位,難道還會貪圖你的寶劍?”

伍子胥逃亡路上,貧病交加,拖著病軀,沿路乞討,歷盡磨難,時刻不忘父兄冤死郢都之恨。到了吳國,闔閭繼王位後,就重用伍子胥。不久就攻入楚國的郢都。此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抽打三百鞭,終於報了冤殺父兄之仇。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報仇。並托伍子胥輔佐少君,封他最高爵位,稱相國公。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吞滅越國,以絕後患。但夫差為伯嚭所惑,不聽伍子胥的主張。伯嚭受越國重賄又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贈劍賜死,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說:“唉!讒臣伯嚭為亂,王反而殺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被立為太子時,幾位公子都爭立,我為你向先王冒死力爭。你立為太子後,想將吳國分一部分給我,但我並不敢有這種奢望。可是如今你竟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而殺害長輩。”伍子胥憤恨自刎之時,留下狠話,要身邊人於他死後,“把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東城門上,我要親眼見證吳國如何被越國所滅!”——死不瞑目,留下一雙眼睛看報應!

吳王夫差聞之大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皮革袋子裹著拋到錢塘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為他修建了祠堂,把這個地方命名為胥山。後來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

太史公司馬遷總結說:“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稱贊伍子胥是“烈丈夫”。在司馬遷的影響下,後世多有詩贊之,如:“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仇。”如今我們有取於伍子胥者,不在復仇而在豪氣,在血性:為伸張正義,堅忍不拔,矢志不渝,豪氣不餒,血性不衰,剛烈不屈。

相傳當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構築姑蘇古城,因而蘇州又稱胥城;在輔佐兩代吳王中也做了許多好事,贏得吳人的感戴,他被冤沉屍贏得吳人的同情,人們相繼為他立祠於江邊,在民間信仰中逐步奉其為江神、潮神、濤神,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相傳他被沉屍正是五月初五,端午節就成為吳人紀念他的節日。王充《論衡》說:“子胥恚恨,驅水為濤”,錢塘江之怒潮也是因他之大怒,他正是“波濤之神”。而傳說夫差在吳亡後,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其後,歷史轉向贊揚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務致國強的勾踐。

習俗反映民情,在蘇州人心中,對於伍子胥和那段歷史的推崇,早已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感,深深紮根在人們內心深處。今天,行走蘇州城西,沿著一條胥江,方圓數百裏處的村落,都留下了伍子胥深深的烙印。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設,這是伍子胥被拋屍入江所在地,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廟,並把伍子胥率領開挖的運河命名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為胥山,瀕臨的太湖命名為胥湖,城門有胥門,等等。

不僅蘇州,在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吳國故地,廣有關於伍子胥的傳說和遺跡。例如位於高淳的胥河,相傳就因紀念率領開挖它的伍子胥而得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投金瀨也出於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由楚逃吳途中,於瀨水向一位浣紗(擊綿)的史姓姑娘乞食,食畢囑對方為他的行蹤保密。史女以伍見疑,即投水自盡以示貞信。伍子胥傷感不已,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報仇之後,果然不忘報恩,但苦於不知史姑娘家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這就是“投金瀨”的由來。高淳人說高淳米糕也是起源於伍子胥固城築城墻。

3.紀念孝女曹娥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就是記孝女曹娥之事。曹娥(130—143),浙江上虞人。其父曹盱溺於舜江中,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尋父,數日裏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五月初五日,她想了個辦法,把自己的衣裳拋入江中,雙膝跪地對江禱曰:父親有靈,讓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此衣隨江漂流一段後竟在一個漩渦處沉下去了。曹娥認定那是父親所在,便縱身投江救父。五天之後,父女倆在下遊浮出江面,雖都已冰涼,曹娥仍緊緊抱住父親,不肯放松。百姓見狀,無不震驚敬佩,傳為神話。地方為她立石碑,由邯鄲淳撰寫碑文。人們為了紀念她,把她舍身撈父之江,改名曹娥江,建起曹娥廟。曹娥當年所居住的村子,改名為曹娥村,還在浙江紹興建起曹娥墓。曹娥孝親救父的美德,傳遍大江南北,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在紀念屈原、伍子胥的同時,也要傳頌孝女曹娥的動人故事。曹娥廟至今香火不斷。上虞弘揚孝德確有成績,2012年筆者參與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上虞“孝德文化之鄉”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