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夏健魄端午魂

從先民遺風到迎夏防疫

中國傳統節日的節俗,有的可以溯源到原始社會,是部落先民的某種遺風。如前所述,清明節前的寒食,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的龍舟,則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群)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傳統認為龍是管水的)。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的代代流傳中,隨著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後代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根據自己時代和地域的生存環境和意識,對先民遺風作出合乎自己邏輯的解說和發展。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協調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端午鄰近夏至,夏至是每年中白天最長之日,這日陽氣最旺,當其時生命萬物的生長成長最快,但陽極會傷人,需要避毒。《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這是大自然節律的節點,也應是人生節律的節點。“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仲夏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2003年的“非典”流感、2009年的甲型流感都是證明,所以人們需要一個全民的迎夏“衛生防疫節”——端午節。

在古代的條件下,端午節人們主要采用自然植物來防疫。灑掃庭院鏟除蟲菌孳生地,用雄黃水、雄黃酒消毒,佩戴防疫健體的各種香囊荷包,采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富有民俗特征的最數“艾虎”和“蒲劍”。

艾,入中藥可以祛寒濕,幹艾搓成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炙條可以治病。艾灸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而且傳至國外。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貼在虎形的彩紙上,借“虎”張威,就叫“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辟邪驅瘴。

蒲,即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以“劍”張威辟邪,或插或貼於門楣,“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汙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

2003年春,當“非典”肆虐時,艾蒿、菖蒲等又光臨百姓家中,古老的端午習俗又回到人們的記憶。我國某重要醫療機構經四十多年的研究認定,菖蒲提取物可以殺滅二十多種病毒、細菌,證明古老的端午習俗是科學的。端午節來臨之際,應舊俗新用,提倡開展夏季愛國衛生大活動,發揚端午文化的優良傳統。

1.鬥百草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多為車前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叫“武鬥”。還有“文鬥”,就是對答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那一個又說我有君子竹,這一個又說我有美人蕉。這個又說我有星星翠,那個又說我有月月紅。……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香菱說,我有夫妻穗。”

2.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中草藥香料;形狀愈益豐富,制作愈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品。

3.立蛋

“立蛋”是指端午節當天正午十二點時,俗信說是陽剛正氣匯集之極,所以平日不易豎立的雞蛋在此時便可直豎站立。從科學原理上說,因端午節當天太陽照射在北半球,正午時分太陽引力與地球引力互相拉扯,使得立在平面上的蛋很容易平衡站立。立蛋成為端午節孩童最佳的嬉戲項目之一。同理也可說明此時的繡花針為何可浮在水面上,稱“浮水針”。

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的思維結構模式中,講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陰陽和諧均衡。端午是陽極陰衰之時,根據陰陽平衡的和諧理念,需要扶陰抑陽。“水”屬陰性,所以端午的許多紀念人物和活動都與水有關,意在增強陰的力量,冀求陰陽和諧均衡。龍舟競渡和祈雨最初固與祈求水神保佑有關;就是粽子,也與陰陽觀念有瓜葛,粽子古稱角黍,黍又稱“火谷”,古人認為屬於陽性,而菰葉生於水中,屬陰性,以陰裹陽,象征陰陽和合,陰陽調和。許多地方端午節令食品有鴨蛋,那也是因為鴨子是水上動物,屬於陰性。而冬至則相反,需要吃陽性的狗肉。節令食品都講究陰陽調節,這裏面大有學問,是很需要研究和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