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辭舊迎新中華年(第3/6頁)

回家過年:天倫福

1.人倫情義是年俗文化的精髓。

中華傳統節日注重人倫感情。過年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功利境界回到天倫境界。2013年的春運有31億人次,這是一個什麽概念?這意味著把整個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日本的人口加在一起,一個月裏面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個地方。堪稱地球的大遷徙!什麽偉力能掀動如此大的遷徙?——人倫情義。

“每逢佳節倍思親”,貫串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祭拜祖先、夫妻恩愛、親慈子孝、感恩長輩、關愛晚輩,安享天倫之樂。敦睦情懷、慈愛心腸擴及敦親睦鄰、友朋溫馨、人際和諧。這在中國人的幸福觀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就是“福”。西方的“聖誕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國賜給壓歲錢的是長輩,不需要化妝成天使。我們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營造的天倫之樂、和諧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團圓飯只是吃吃喝喝,壓歲錢只知道錢數,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發賀卡只是文字遊戲,一切年俗只是古舊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

回家過年就是人倫感情。近來過年,人們更加注重重溫家庭與人倫親情,以及友情、鄉情、愛情……更加看重團圓、團聚、團結。2012年的春晚就突出了“回家過大年”的主題,現場的年青觀眾給父母鞠躬拜年,令老人們感受到一種溫馨;淳樸的農民朱之文唱的《我要回家》,引起廣泛共鳴,成為蕩漾中華大地的主旋律。北京理工大學學生趙某經過39個小時的火車,換乘3次汽車,用了三天半才回到家,當風雪歸來的她與奶奶緊緊相擁的那一刻,中華民族的人倫情感奏響了最強音。

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是在世人的團圓,而且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裏沖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吃餃子,而是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趕回來參加闔家團圓的盛典,實現闔家團圓的願景,這是一種心願,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心願、責任與義務,常常還攜帶著一件件不遠千裏帶回家的禮物,不論貴賤,都承載著人倫的溫情。請看:

貴州的一位農民工,為節省200元路費,自己騎摩托車,風餐露宿,懷揣一支琴帶回家給兒子,這支琴就花了他700多元,只要兒子高興,他這個父親就得到最大的安慰;一個做兒子的大學生,為當清潔工的母親挑選了一對護耳帶回家,只要媽媽耳朵不受凍,做兒子的心裏就好受一些。這位父親、這位兒子代表的是所有風雪歸來人,他們帶回的何止是一份禮物,他們帶回的是親情、是溫暖。這就是中國人的感情,這就是中國人的家,這就是中國人的過年。

2.許多人覺得現在的年味淡了,這有前述歷史的原因,也有下述現代的原因。市場經濟是社會進化的大趨勢,這期間,如何避免過分功利化,是個大課題。過分地以功利為指歸、以功利為算籌,就會阻礙人的全面發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就會削弱人倫情義。你瞧,壓歲錢本意是表現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精神元素重於物質元素,文化價值重於經濟價值,可是現在有些人卻只看錢數不看人情。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家庭聚會之後就一直跟媽媽抱怨:“舅舅太摳門兒了,壓歲錢才給了一百塊,我給他磕了三個頭呢,太虧了!”——悲夫!小小年紀就只認錢不認人,把人倫情義和禮儀當作商品,論價出賣。拜金主義腐蝕人心,殃及童稚!

壓歲錢的紅包越給越大,漸成攀比風氣,已造成“給”與“收”者的雙重負擔。給者動輒付出數月工資,不勝其負,甚至因之不敢返鄉;收者,孩子得錢如何花,需操心,家長也有“遲早要還”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這一給一收之間,會給孩子什麽影響?——重利輕義,甚至可能造成孩子的不勞而獲心理。

舊疾未去新恙又來。2015年過年互聯網搶紅包風靡神州,搶紅包的廣告和活動鋪天蓋地,功利心所向披靡,淹沒了過年的人倫親情。明眼人一再指明,搶紅包背後是企業推廣品牌、爭奪市場的商業大戰。把它當作運用新科技的“新年俗”,是走進了誤區。

華年的發展需要新科技,也需要商家助推,重要的是把握住弘揚中華文化這個大方向,要有助於增強人倫情義。有的劇院推出“笑孝陪伴票”,有孝心的子女請父母看戲可免費陪看;有的公園和遊覽處也有類似做法,子女給父母過生日可免費陪遊。這就像鼓勵子女住得靠近父母一樣,有助於增強中華人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