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冬儲迎春

天寒地凍的冬季,農作物已冬藏,人也冬閑,安享一年的勞動成果,安安生生過大年,積儲能量,協調關系,迎接春陽。正月初一過年正是處於冬春交替、年歲交替之時,是迎春、迎新年的開始。

冬至是每年中白天最短之日,按傳統的陰陽說法是陰盛之時,視為冬天之“至”。我國從東南到西北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自然農業時代,人們仿佛覺得生命萬物都已處於冬眠狀態,人也處於冬閑狀態,休息生息,靜待“冬至陽生春又來”。

進入臘月就進入“忙年”的長過程了。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華北歌謠:“小孩小孩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沿自上古的蠟祭,可視為過年的前奏。俗話說“報信兒的臘八粥”,臘八粥有佛教的意義,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普及性的食物養生、冬令進補。

過了臘八就是小年,這在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在南方多在臘月二十四,這已是過大年的序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祭灶王”等民謠裏都說到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其時大人小孩老圍著鍋灶轉,準備過年的美食佳肴,確乎也是灶王爺最忙的時候,傳說他要上天匯報這家的情況呢。這節俗提醒人:要“修身齊家”端正家風,在家裏也不能悖逆天理。

河北邯鄲民謠:“糖瓜祭灶二十三,離過年整八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趕集上店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做黃酒;三十,家家捏餃子。”

終於迎來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到了辭舊迎新的高潮。中國人具有時間不斷更新的意識,舊時間之將逝即意味著新時間之到來,舊未去而新已至。新生命的誕生,也正可視為舊生命的延續,周而復始,代表生命的生生不息。所以我們把除夕和年初一連在一起,都屬於過年。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表現了中國人的生命觀。“一元復始”,原指天地之氣,春來復蘇,“萬象更新”,重新開始,比喻新的一年有新的氣象,所以特重除舊布新。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名句,都突出了這層意思。新年到來,對個體和社會群體而言,有可能打開新的局面,帶來新的機遇,萌發新的希望,從而滿懷信心展望未來。正因為年年都有與“天時”相應的辭舊迎新的感覺與心態,所以中華民族雖歷經五千年之久,仍然毫無暮氣,充滿活力,時刻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創造新的美好前景。同樣,在人的一生中,中華年都寓含承前啟後和生命更新的意義,這是中華年的深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