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編 重振傳統節日體系(第3/6頁)

中國是無“國教”,而有“國德”:沒有國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國人普遍崇尚的倫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首推宗教信仰;儒家提到信仰,首重人倫道德。最明顯的物態表現如:西方傳統的村鎮設教堂,我國傳統的村鎮有祠堂。祠堂記錄著血緣傳承、倫理次序,是倫理文化的載體,尤其在我國南方非常發達,至今很多年輕人成婚要進祠堂。

在中華文化裏,“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是上帝造人,人是娘生父母養的,是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所以華人特別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謂“慎終追遠”的“追遠”,就是一代一代追尋上去,追本溯源,尋根問祖,認祖歸宗。這就是尋根意識,敬祖意識,“祖宗崇拜”。華人的人生價值觀之一是光宗耀祖,至少不辱沒祖宗,不做對不起祖先的事。連祖宗都忘了,叫“數典忘祖”,這是不齒於人的。這種以血緣親情為根基生發出來的感情,是與生命意識血肉相連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比那種以利益為權衡的感情,要崇高得多。這種意識代代相傳,不斷強化,積澱成倫理型的中華文化,最注重人倫道德。由這種人倫文化熏陶,形成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華人的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鑄成中國心、中華魂。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異國他鄉,永遠保持著中國心,永遠是中華兒女、炎黃子孫。華人都同種同祖、同根同源,血濃於水!

華人把祖傳姓氏放在個人名字之前,而不像歐美那樣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頭,這也是華人文化心理結構的一種反映。而死後如果有魂靈的話,也不離開家庭,而是世世代代地堅守住家庭,護佑著子子孫孫,至少逢年過節必回家與子孫團聚、接受子孫的供奉。所以傳統家庭家裏都設祖宗的牌位,讓祖宗有個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裏有先人的位置;逢年過節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筆者到台灣看到三個親戚家裏都有祖宗牌位,令人十分感動。

在文化系統中,倫理道德是對社會生活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的深層設計。中國哲學是倫理型的,倫理道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優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倫理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我們以倫理道德作精神家園,我們的精神家園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倫。天倫之樂,這是華人的“福”,華人的天堂。

最近托名某大國某著名智囊公司者誣稱:中國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是從根上抹黑中華文化,也有悖於西方有識學者向來的談論,例如:17—18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被稱為“千古絕倫的大智者”,他說中國“有一個極其令人贊佩的道德”,“我們從前誰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斯賓格勒把道德靈魂當做中國文化的基本象征符號。二戰之前,歐洲學者曾經探討,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屹立至今,他們推論:“可能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達爾文就說:相對於其他文明,中華文明更具有典範意義。美國學者埃德溫·賴肖爾認為:在科學知識及應用領域,現代西方文明確占優勢,但對人生終極目標和最高意義的洞察上,西歐文明卻遠非中國文明那樣深刻。他在《中國的問題》一書中說:“在有益於人類幸福的所有方面,中國文明都優於歐洲文明。在中國,……若能獲得適當時機,他們就能使自己返老還童,創造出較之西歐機械文明遠為優秀的文明。”英國史學泰鬥湯因比1974年在同日本學者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21世紀”的對話中斷言: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融合器。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諧,尤其是天人合一式的保持人與自然平衡的和諧。

人倫關系,是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情感信念來處理的關系。重視倫理道德和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連美國前總統布什都承認這點,他在任的一次中華年時,對華人講話說: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很大,其中一個貢獻就是家庭倫理。

中國自古便以家庭為社會的細胞。現代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經過歷史巨變,《紅樓夢》時代、巴金《家》時代的家長制大家庭已經解體,造成家庭文化有負面作用的歷史環境和人為因素已基本消失,現在應當重建新型的家庭文化。現在絕大多數小家庭只有直系的親子關系和一對夫妻關系,培育子女成為生計之外的家庭生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