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編 重振傳統節日體系(第4/6頁)

人之初,從家教始。親子之互愛出諸人的自然天性,是不計功利的,是不計“支出”、“收入”的,與市場上的買賣交易是截然不同的。這種親子間的天然關愛和無私慈孝精神,是其他人際關系所無法比擬的,這是人類愛心的最初種子,是起點和基石。教育就是從這裏開始的,所以也是道德啟蒙的起點和基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愛之心,博愛精神,都是這種愛心的推衍和升華。《孝經·天子》雲:“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中華文化“立愛自親始”但從來不停留於“親親”,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以家庭和血緣為主導的“親親”擴及“仁民”,再擴及“愛物”,乃至具有“民胞物與”的胸懷。《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中國人早就把家這個基本關系擴大了,已把人類的愛心和德行由本義屬於家庭的親子之愛,推廣到對所有的人、乃至天地間所有的物的更為廣泛普遍的愛,把人倫的觀念貫徹到天地萬物之中。從愛親走向“泛愛眾”,從家庭走向社會、走向自然。愛是道德的基礎,珍惜這種愛親的情感體驗,把它培育起來,推展開來,就會養成健康發達的愛心和德性。以此為根而繁衍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應是天然而富人性的。情感是構成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如果沒有這種淑世情懷,而讓單純“以利相交”、以利益為取舍的處世原則主宰人世,那麽,見利忘義的世風就難拂去。

中華文化從來就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對家庭的責任感、整體感中培育對國家民族、對天下的責任感:“位卑未敢忘國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家庭是培育愛心和責任感的全天候學校,受益的卻不僅是家庭,而是全社會,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如果說我們現在的道德狀況令人擔憂的話,其原因不是人倫道德多了,而是人倫道德削弱了。

我們的傳統美德本來就深深紮根於百姓日用倫常之中,我們的道德建設應當繼承傳統美德的這一優良傳統,從百姓日用倫常抓起,從每個人自小怎樣待人接物抓起,下大力氣建設新倫常規範。

我們要建設的人倫關系,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雙向互惠互動的倫理關系。我提出,現代應優先建設三大人倫關系:親子關系(血緣倫理)、夫妻關系(婚姻倫理)、師生關系(層級倫理代表之一)。要構建和睦共榮的血緣關系、和美共生的婚姻關系、和諧共進的層級關系。具體而言可落實到:親子愛、夫妻情、師生義。我們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大力建設好這三大人倫關系。

龍門農民畫中的夫妻親子

中華傳統節日就是培育人倫道德的沃土,是人倫教化的好載體。2015年2月17日在春節團拜會上國家主席致辭說:“春節是萬家團圓、共享天倫的美好時分。遊子歸家,親人團聚,朋友相會,表達親情,暢敘友情,抒發鄉情,其樂融融,喜氣洋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是綜合性、多義性的,缺少單項突出的人倫主題節日,而現代社會又很有表達單項人倫感情的需要,於是西方的此類節日就乘虛而入。但異質文化的人倫節日難於承擔傳承中華人倫傳統之任。而且長此以往,勢必影響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不利於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所以筆者一直建議主動設置植根中華文化土壤的以夫妻、親子、師生三大人倫關系為主題的中華人倫主題節日。中華情侶節、中華父親節可以分別疊加在七夕節、重陽節上(詳下說)。中華母親節當在春天,以孟母生孟子而成母親的農歷四月初二為基準日。教師節當恢復清雍正五年以降的傳統,定在“萬世師表”孔子的誕辰日。加此二節後共成九大節。

重振傳統節日體系

傳統節日體系是按農歷設置的,與農歷關系至密。人類各民族創制的歷法主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