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編 重振傳統節日體系(第2/6頁)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合一的主導觀念中氤氳化育成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類是大自然所化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幾十萬年的陰陽轉化化育人類,人身上有著大自然的密碼,人類和自然界有統一性。《易傳》就提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人要與自然的“四時合其序”,要相互適應,相互協調。中國傳統節日基本上是按天人和諧的精神設立,按時令順序相繼排列的,與大自然的節律相適應。“節”是天地時氣的交合之處,是“天”、“地”、“日”、“月”的節奏,因此,也應當是“人”的節奏。它區隔出一年生活周期中的各個階段,展現出一年生活中各個階段的涵義,有如生命成長過程中各個階段,是連通自然節律與人生節律的“節點”。大自然有陰陽,人也要講究陰陽的消長平衡。這種理念明顯地體現在傳統節日體系中:自然時間(節氣時間)的過程與人文時間的意識有機結合,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的節律和諧共振。

中華傳統節日循天時而成俗,它成形於農業文明時期。農牧業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生產活動的,跟天候、物候、氣候的周期性轉換的大自然律動關系非常密切。傳統年節體系兼顧天、地、人:太陽、月亮與地球、人類的關系,農耕社會民眾勞逸結合的需要與自然節奏、氣候周期的關系。從時序安排上傳統節日宛如一條由自然節氣生成而貫穿春夏秋冬的農耕操作鏈。

重視個體生命與自然節氣和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傳統節日體系是傳統社會人們生活的統一時間體系,既按照自然的時序,又與生命時序、人生的自然階段相呼應。我們可以透過傳統節日的內涵,闡述其與個人生命中每一特定成長階段的相關性。對這種關聯性的詮釋,不僅教會我們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還能喚起我們對生命本身的體悟,掌握自然的節奏與律動,主動安排自己生命的途程,做好自己生命的主人,發揮好自己生命的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程頤把“元亨利貞”相對於春夏秋冬,他說:“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參合以上,我們把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的特征概括為:春生、夏長、秋收、冬成。這也恰可比擬為個體生命一生的途程。

四時各有當令節慶、合令節俗。例如:新年迎春,元宵節是過年的壓軸大戲,狂歡熱鬧後就投入新的勞作。清明時節生機勃發春意盎然,在春播春種之時感恩先人和大自然母親、生身母親賜予生命和生機。端午迎夏,生命加速成長繁茂,百蟲也孳生,及時辟災驅疫、衛生健身。夏末七夕節銀漢秋光,瓜果成熟在望,愛情和婚姻也充滿期望。中秋節秋收有成,祈願人月兩圓共享成就。九九重陽,陽極將轉陰,惜秋敬老,感恩父祖輩和師長。入冬冬閑,以過年為中心安享一年勞動成果,並積儲能量迎接新年新春。這個年節體系,蓋以自然節氣的規律性變化為依托,宛如一幅自然節候的流程圖,也恰是生命的流程圖。這是在天人合一宇宙觀下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充溢天人之情的民族生活時間坐標,而且恰與人類生命、自然生命的節律相呼應。無怪乎人們把春天比作勃發的少年,夏天比作快長的青壯年,秋天比作有成的中老年,冬天則進入安享的老年繼續培養新一代。以下是各主要傳統節日與人類生命、自然生命節律相呼應的略表:

中華年迎春生命的萌發
元宵迎春生命的起步
清明春生生命的傳承勃發的少年
中華母親節母教子孝生命的養育
端午夏長生命的成長和保健快長的青壯年
七夕成熟生命的茁壯和婚戀長成的青壯年
中秋秋收生命的成就有成的中年
中華教師節尊師愛生生命的教育
重陽敬老以及人之老生命的登高熟年轉老年
除夕冬成生命圓滿育後人安享的老年

增強人倫主題節日形成九大節

中華傳統節日,感自然節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豐。它從歷史長河中走來,不斷融入人文內涵。

在精神文化層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華文化重人倫。這也體現在傳統節日文化中。西方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有關,英文holiday或holyday一詞是“神的日子”或“奉獻宗教的日子”,如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