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沒寫入書中的歷史毓旗口述(第2/11頁)

Mark Elliott(以下簡稱Elliott):那你們家以前的誥命注80還有剩下來的嗎?

旗:抄家最先抄的是朝廷頒給的各種文書,其次是房地,再次是浮財,就是金銀細軟。浮財你可以留藏、轉移一些,藏文書就罪加一等,那些東西根本就不可能傳下來。我們更不可能有,抄家籍沒的,他怎麽可能給你留這些東西?

定:我現在想聽你說,端華那事出了以後,你們那些支的情況,我想知道那些支都在哪兒,越具體越好。

旗:那個我還真說不出來。我爺爺要在的話他肯定能說出來。我爺爺過去講親戚必須走(指來往),這是在一個大家族來講。我爺爺那會兒講,親戚不走就涼了,如果再講,就是往下傳輩兒,最老的話就是:姑舅親,輩輩親,砸了骨頭連著筋。

定:姨表親,不是親,娘一死,斷了親。

旗:我們不這樣講,我們講姐兒倆嫁漢各顧各,其實是一個意思。我爺爺還跟我講:如果家族裏生倆女孩兒,一定得再生個男孩,因為生這倆骨肉就不親了,一出嫁就全都完了。而且如果姑舅之間再生個一男一女,還是姑舅。

端華出了這事以後,等於封號就給別人了注81,王府也給人家了,以後封的鄭親王還是屬於濟爾哈朗一支的,但是哪一支我就不知道了。我們都不感興趣,因為跟我們沒有太近的血緣關系,就是順著輩分一查,可能是濟爾哈朗幾個兒子中的另外一個兒子,那跟我們隔著七八代、八九代,血緣越來越遠,沒法兒再跟人家續。跟我們家完全沒有任何關系。

那個時候他記得什麽呢,就記得後來商量遷走,有一支後來聽說遷到蘭州、陜西那一帶,那上吊的白綾帶就給這一支帶走了,不知道後來他們傳到誰家去了,我爺爺老說蘭州那支帶走了。還有一支留在北京,留在北京這一支跟後來又恢復了鄭王的那家關系不錯,跟他們夥著過,搭夥。我們這一支,就是端華的第四子愨善,因為年齡小,才七歲,就過繼給了綿英。綿英和端華私人關系很好,否則不會過繼給他的,落難之後他給幫個忙呀。

綿英不是皇室嫡系,也不是皇室正根,是旁支,好像是奉國將軍,綿英的將軍府就在現在北京評劇團,那個能人居涮羊肉再往南一點兒,順承郡王府往北,就是我們家後來過繼給的綿英的宅子,過繼以後我們家就沒走,就在那兒住。但有一支確實遷到保定去了。他們還經常有來往。

位於今西城區大木倉胡同的原鄭親王府神殿

到庚子年,我們從來不講義和團運動,就用庚子年,叫庚子拳亂。注82我爺爺一吃面條就跟我們說這個:“吃面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吃面吃面不擱鹵,火燒英國府。”就是那時候流行的俗語,開玩笑,滿人特愛說一些俏皮話。那時候就亂。

Elliott:你說亂是什麽意思?

旗: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來了,(對Elliott)你們到處燒殺搶掠呀,整個北京城都已經亂了套了。綿英的住宅那地方也遭了事了,實際上愨善在拳變之前就已經把大車都準備好了,他知書達禮,又經過變故,家裏邊已經被抄過一次了,再說原來寄居於人家家裏邊,算是過繼的一個兒子,實際上也有些家族矛盾,這我爺爺他也講不清楚,他就說等於是過繼給人家了,家裏邊又沒根了,在人家是寄居籬下,低三下四。所以1900年庚子拳變一亂,愨善就帶家眷走了,保定不是有一支已經遷過去的麽,我們就遷到保定,世道一亂就投親靠友。把這些東西弄了好幾個大車就給拉走了,就順著涿州、高碑店、徐水這條路就往保定那邊走了,往保定就落下了。徹底回保定,以後就沒再回來。

2.旗地莊園和買漢姓

旗:愨善是到保定之前兩年生的我爺爺,生我爺爺的時候他已經42歲了,(夫人)可能也是側的,不是嫡系。愨善到保定時大概是四十四五歲。我爺爺是老四。

愨善他們遷到保定以後,實際還有官餉,因為愨善過繼就屬於綿英這一系了,過繼了嘛,內務府還按照宗室的待遇,還能關出銀子來,還按綿英這一家,不是按鄭王,給了以後到保定府基本上也沒做生意,也沒什麽事情,吃租子,旗地莊園的租子,北京還有點房產。到辛亥革命以後,就有一個問題了,宗室待遇逐漸減少,也落實不了,旗地莊園的土地也出了歸屬問題。我們當時在直隸,北京對宗室的所謂優待條例注83管不了那麽多,鞭長莫及,北京這兒都亂了,直隸保定府還管你什麽事,頂不住了以後就出去找工作,當時排滿排得特別厲害,滿姓的人找工作極難,後來就幹脆買個漢姓算了,反正我們鄭王府那邊早完了,綿英這邊宗人府的銀子也無所謂了,就改了漢姓了。得找朋友入宗祠呀,正式地到人家拜祖宗去呀,入人家的譜牒,都是有這麽一套規矩的,我也不是特別清楚,我爺爺就給我講當時就買了漢姓,入了漢家宗祠,就在保定的定州,在莊園那一帶,實際上是給我們種糧食的漢人的姓,買了一個姓氏,我估計也就是給個面子,這都是老莊戶的人,老莊丁了,等於給老主人幫個忙。我爺爺經常講置房子置地置產業一點用都沒有,讀書才是真正的,另外一句話就是有金有銀有玉有這些財產,你要是壓不住它它就把你壓死了,讀書才能壓住家裏的陣。後來我才慢慢明白,你讀了書這些東西才能傳下來,永遠留在家裏頭,你就壓住它了,你不讀書你窮了你就得賣這些東西,它就把你給壓死了。它就這個道理呀。所以講詩書傳家,特別重視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