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沒寫入書中的歷史毓旗口述

時 間:1999年11月14日

地 點:北京市定慧寺某居民樓毓旗家

訪談者:定宜莊

在場者:Mark Elliott注74

[訪談者按]鹹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鹹豐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和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受遺命總攝朝政,輔佐年僅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為帝。載淳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夥同恭親王奕訢發動宮廷政變,將載垣、肅順、端華三人革職拿問,並於幾日後將肅順誅殺,將載垣和端華賜死,注75其他五人或革職或遣戍。遂改元同治,兩太後垂簾聽政,由葉赫那拉氏掌握實權,開始了她對清王朝長達40年的統治。這場政變,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北京政變”,因發生在辛酉年,亦稱“辛酉政變”。這也是在愛新覺羅家族的歷史中,為爭權奪利而釀成的又一起,也是最後一起骨肉相殘的大案。

端華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的七世孫,道光六年(1826年)封三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禦前大臣。鹹豐十年(1860年),皇帝逃往熱河時,隨從前往,授領侍衛內大臣。鹹豐死後,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總攝朝政。肅順是他的異母兄弟注76。對於這場宮廷政變,無論歷史最終作出的評價如何,對於這個家族都是一場莫大的悲劇,是一個永久的傷痕,而這個家族此後的興衰,也不再為那些只關心在政治與權力鬥爭中勝出的“正統”史家所關注。但是,正如我們從毓旗的口述中看到的,這個家族日後的經歷不僅豐富生動,而且與時代的大變革息息相關,正因為有諸多這類退出“正史”的故事,與官方文獻結合在一起,才構成那個時代的“整體”,所以,它具有毫不遜色於正史的學術價值。

這篇口述訪談,主要圍繞毓旗的祖父——載儒的人生經歷展開。他從一個在朝廷權力鬥爭中失敗的家族中走出,參加“平教運動”直至投身革命的過程復雜坎坷,頗具傳奇色彩,這是一個在以往文字記錄中罕見的滿洲貴族出身的革命幹部兼知識分子的典型,既真實又生動,為我們留下一個相當廣闊的想象空間。

毓旗是化名,所以沒有必要再在前面加上“愛新覺羅”四字。注77他20世紀60年代初生於北京。“文革”期間受小學、中學教育。15歲步入社會。1979年考入大學,獲哲學學士、歷史學碩士學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中國文化史、宗教學和國際問題研究。多次赴美國、日本講學,參加國際會議,數次訪問台灣並在大學從事客座研究。出版多部中華文化、歷史及當代哲學、宗教問題的專著。現任某研究機構研究員,是北京數所大學的特聘教授。本篇口述的最後一段,是他對滿族歷史的一些思考,他坦言這些想法受其祖父影響很深。然毓旗雖是學者,恐怕也很難將這些內容形諸文字,由此亦可知,口述自有文字難以企及之處。

1.端華的事出來以後……

毓旗(以下簡稱旗):這些事都是我爺爺給我講的,目的是讓我牢記家史。我現在也給我女兒講這些事,我說你從小要知道這些事,這些是口傳歷史,它沒有寫在書上。

定:端華出了這件事以後,官書中還有沒有可以查到的任何線索?

旗:任何都沒有。說心裏話,也就這幾年,我因為學歷史,本人對這個也比較感興趣,然後慢慢地就願意再深入了解,要不然……

端華是我的五世祖,我們是屬於鑲藍旗的。端華官也挺大,總領過鑲黃旗,所以我們也說在鑲黃旗。他屬於犯了罪的,朝廷賜死……當時那上吊的白綾帶還留著呢。

我爺爺說聽他們老一撥兒的講,當時我們鄭王府一開始還沒有給抄家,一開始說叫革退,就是革去爵位麽,按當時規定世子還可以降幾級,當時是降為輔國將軍、輔國公注78等,但是家產也封了一段時間。革退這個處分之後呢,家族很快在朝中就沒有地位了,沒人願意理,宗人府注79的人也不會給你好臉色。主要是幾個婦道人家撐著這家裏,家裏沒脊梁骨,這期間很多人去家裏勒索,被人勒索了一大堆。

定:東西就都轉移了?

旗:轉移了,幾家都轉移了。家早散夥了,人死了還不散?我們這一支趕緊就跑了,老娘們帶著第四個兒子愨善,沒等抄家就都走了嘛。

定:那你們家到底有沒有被抄家?

旗:抄了,實際上還是抄了。那時候抄家很厲害,什麽叫抄家?今天抄了,封條子全部貼上。然後宗人府負責給你們送飯,集中在幾個屋子裏住,兵丁看守不能出來,人都不能出來,然後就開始清點名冊,查你家有多少財產,就這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