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舊聞新說(第8/16頁)

洪洞地方士紳創修大槐樹遺跡的同時,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也正在快速向現代轉型,民族國家的概念開始出現在上層知識分子的頭腦中,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迅速形成。在“反滿救漢”的旗幟下,“尊黃”思潮風行一時,革命黨人把西方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的“夷夏觀”結合,推崇黃帝為漢民族始祖,大量關於黃帝的論述和專著隨之出現,如劉師培的《黃帝紀年論》《攘書》,黃節的《黃史》,陶成章的《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夏曾佑的《最新中國歷史教科書》,此外還有革命性很強的《黃帝魂》等專著。同時,《國粹學報》《新世紀》《民報》《浙江潮》《警世鐘》《新湖南》等報刊上也都發表了許多關於“黃帝”的言論,黃帝這個遠古時代傳說中的人物,在民族主義的萌發下,被革命黨人塑造成了一個民族國家所需的“民族始祖”。

對於這一現象,孫隆基在其《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中分析說,“尊黃”乃是清末民初的中國人為了民族國家的建構而新發明的一種“崇拜”,黃帝崇拜的敘事由古代、現代、本土、外來的因素編織而成,雖然表面上首尾一貫,其實是一個混合語,而且一首一尾都是舶來品。

在這樣的潮流中,眾口相傳的“洪洞大槐樹”迅速被納入到民族主義的話語體系中來。洪洞地方的知識精英利用自己手中的文化權力,對傳統的資源進行再造,他們希望把大槐樹從一個老家的象征,改造成為一個國族的象征。

民國三年(1914年),賀柏壽在其撰寫的《重修大槐樹古跡碑記》中說道:“方今民國肇造,社會主義播騰寰區。凡有關民族發達之源者,宜及時表彰,藉識人群進化之由,俾免數典忘祖之誚。然則吾邑大槐樹處之待於揭諸者,顧不重哉。”

民國六年(1917年),大槐樹第一次出現在了洪洞縣志中,在其卷7《輿地志?古跡》中,“大槐樹”等條記為“新增”, 即:“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永樂間屢移山西民於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局駐員,發給憑照川資,因歷年久遠,槐樹無存,寺亦毀於兵燹。民國二年邑人景大啟等募貲豎碑,以志遺跡。”

民國十年(1921年),景大啟又編撰了《洪洞古槐樹志》百余本行世。十年後,洪洞人柴汝楨在舊志基礎上重新編撰,匯為《增廣洪洞古大槐樹志》一書,時任洪洞知縣的柳蓉為之撰寫序言,再一次把大槐樹與蒸蒸日上的民族主義思潮聯系在一起,他認為,無數的人都心系大槐樹,“何以故,種族觀念使然也……現值大同世界,一本散為萬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奮鬥,異族罔感侵略,同種日躋富強,遐邇交稱曰:古大槐樹關系種族,楊國爭光,晉乘生色。”

至此,“大槐樹已經不再只是山西移民的家園象征,而成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凝聚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它的意義被提升到團結民族、抵禦外侮的高度,成為現代民族主義話語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趙世瑜《祖先記憶、家園象征與族群歷史》)

“偶然”的歷史

“周公畏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的這首詠史詩,也許只是發一點詩人特有的感慨,但卻道出了歷史研究者經常會有的某種困惑。歷史的演進,偶然性的因素實在太強了,很多事如果不那麽趕巧,歷史也許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二戰時英法殘軍困守敦刻爾克,如果希特勒不輕信戈林的牛皮,下令坦克繼續猛攻,恐怕連英國人自己也認為,幾十萬英軍小命休矣。德軍地面部隊的停頓,給了英國人喘息之機,為英國保存了幾十萬生力軍。否則,下一步如果德軍進攻英倫三島,恐怕英國連守衛的都沒有。法國已經完了,英國再失敗,美國人也未必會參戰,那麽,反納粹同盟,自然就無從談起。二戰的歷史將會怎樣?天知道。

同樣,清朝最後一年,其實朝野上下也沒有多少人看出清朝要亡。辛亥年雖然革命黨人拼命革命,精心設計的廣州起義,動員了全黨的力量,近乎孤注一擲,結果,廣州起義一敗塗地。親自領軍奮戰的副領袖黃興負傷,領袖孫中山遠避美國。可是,群龍無首的武昌新軍,在誰都沒有料到的情況下,起哄一鬧,居然大獲成功。這個武昌起義,本身就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集合。

如果不是起義爆發前幾日,起義者在漢口租界試驗炸彈失敗,他們的據點不會暴露。那麽,新軍中革命黨的領袖,就不會死的死,逃的逃。即使真的策劃成了起義,也跟此前多個起義一樣,屬於密謀家的密謀,參與者嚴重動員不足,勁頭自然不會很大,一舉成功的機會也就不大。如果不是傳說據點暴露,革命黨人花名冊落到朝廷手裏,那麽,新軍上下的恐慌,不會如此厲害。道理很簡單,誰也沒見過花名冊,誰知道那裏有誰。於是,凡是平時跟革命黨人有過接觸,或者看過過激宣傳品的新軍士兵(人數眾多),難免不人心惶惶。從戰爭心理學角度,這種恐慌,實際上等於是一場最好的戰爭動員——為了自保,人人有拼死的決心。當然,在1911年10月10日那個人心浮動的晚上,如果某位保皇的軍官,不去多事,出頭訓斥躁動的士兵,這層窗戶紙興許也不會有人馬上給捅破,拖上兩天,士兵發現沒事,也許恐慌就平息了。革命黨人再想鼓動造反,就沒那麽容易了。即使士兵們鼓噪起來,如果此時的湖廣總督,是個明白人,不是靠走裙帶上來的瑞澂,不急於逃跑,穩住陣腳,堅持兩天,起義也難以成功。事情都趕到一塊兒了,於是武昌起義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