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給歷史把個脈(第2/15頁)

專制君主已經遠離我們而去,一個現代國家正在構建中,一百年的時間在人類歷史上說非常短暫,但這一百年的變化絕對超出了中國歷史上過去的兩千年。

在這一百年,我們經歷過清朝的最後統治,經歷過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經歷過袁世凱和北洋系的十幾年政治統治,也經歷過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黨國體制”,直至1949年,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轉變,幾十年的混亂、分裂予以終結。此後六十年,台灣在繼續發展,延續了孫中山當年所規劃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至20世紀80年代開放黨禁,實現憲政,為中國政治發展走出一條很不一樣的新路。

台灣的成就和經驗對近代中國許多既成觀念都是根本性顛覆,自康有為、孫中山以來的所謂特殊國情論在台灣政治實踐中逐步被證明有誤。這是亞洲的驕傲,也是全體中國人值得自豪的成就。

在大陸,過去六十多年也是幾經反復一路坎坷,最初的十七年,盡管犯有人民公社、大躍進等一系列頭腦發熱式的激進錯誤,確實給新建的共和國以沉重打擊。這是中國歷史的慘劇,但是人們並沒有因此喪失對執政者的信賴。然而,可悲的是,隨後便人為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不僅使中國的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且使中國經濟到了崩潰邊緣。

文革的中止,一系列錯誤的糾正,伴隨著改革開放,逐步將中國帶到一個常態國家,經濟發展繁榮,民生改善提升。也就短短三十年時間,中國已經從先前貧困狀態步入比較富強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這都是過去一百年不得了的成就,中國的面貌由此發生根本改觀,一百年前的東亞病夫成為亞洲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一百年的變化是巨大的。一百年的成就,理所當然也有這些領導階級和領導者的貢獻。一百年後理性回溯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成就是主要的,問題其實也不少。變化固然天翻地覆日新月異,不變甚至某些方面的倒退也是事實。

早在一百多年前,清廷就曾鄭重承諾要進行君主立憲政治體制改革,然而到了最後清廷無法兌現立憲承諾,只好遜位,只好交出政權。

一百年前,孫中山也曾鄭重承諾在經過軍政、訓政兩個階段後還權於民,實現憲政。只是孫中山在其一生並沒有真正獲得政權,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諾言。

也是一百年前,袁世凱在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莊嚴承諾遵守共和,然而為時不久,帝制自為,一生名譽毀於一旦。接替袁世凱的北洋系軍人一次又一次地維護共和,挫敗帝制陰謀,但是軍人政治也使民國蒙受了巨大羞辱。直至1927年,蔣介石北伐成功,重建統一,也曾承諾還政於民,實現憲政,但是直至國民黨兵敗大陸,蔣介石的承諾都沒有變成現實。

一百年前的問題好像至今沒有變。未來中國不變革則已,一旦走上變革之路,政治民主化,還政於民,依然是必須跨越的一道坎。中國只有政治有辦法,其他方面才會有辦法。而政治上的辦法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讓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擁有選擇執政黨和執政者的權利。

中國近代史的熱點、焦點和難點

2012年就要結束了,《深圳特區報》理論版主編周國和先生約我對過去一年中國近代史研究作一簡略回顧。這是一個好主意,就像任何一家公司一樣,總要在一個財政年度結束後做個盤點,弄清盈利還是虧損。當然,我並不是這個題目最合適作者,因為現在一年近代史專業知識產量汗牛充棟,斷非淺學如我者所能把握。我只能像國和兄所說,就自己感興趣的學術熱點問題談點看法,更細致的綜述,還應求助於那些專門者。好在我們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有幾十人常年關注學術進展,每年都分門別類撰寫“學術前沿報告”。讀者如對相關話題有興趣,不妨翻看每年《近代史研究》第五期,那裏有上一年度學術分析,全面涵蓋上一年度近代史學界有關近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學術、思想等諸多門類研究新進展。

熱點:歷史相似性

歷史哲學早就注意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重大歷史情形在歷史上都不會出現一次就結束,歷史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盡管每一次重復並不那樣全然相同。

近代中國的主題就是中國走上世界,世界進入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近兩百年中國歷史的縮寫,就是世界重新進入中國,中國走上世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