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去的“政治名人”(第2/22頁)

叔嫂搭台共創新局

鹹豐帝在生命垂危之際作了兩項政治安排:一是立六歲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是加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所謂顧命八大臣。至於那個小皇帝載淳,就是當年的蘭貴人,現在的懿貴妃那拉氏的親生子,也是鹹豐帝的唯一兒子。

此時,懿貴妃年僅二十六,漫長的守寡生活從此開始。她在皇叔恭親王協助下,與東太後一起領著六歲皇兒同治帝共同治理著這個龐大帝國,表面上的輝煌與體面無論如何掩飾不住一個青春少婦的正常欲望。年輕寡婦守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獨與寂寞。

鹹豐帝死了,留下了孤兒寡母,懿貴妃很快被小皇兒尊為皇太後。年輕的皇太後變成了西太後,和另一位年輕的東太後一起掌管著這個國家,她們的全部希望也就是這個小皇兒,那是她們生命的全部希望。

然而,在傳統政治架構下,鹹豐帝死前留下了政治安排,八個顧命大臣不僅要輔佐著這個小皇帝,而且好像還要約束著這兩個皇太後。按照那時的制度,皇上的母親當然無權幹政,但那個小皇帝畢竟是她們的兒子啊!再者說,當年順治爺、康熙爺也是幼年即位,如果沒有孝莊皇太後幫助,順治時期怎能那樣順利治理,康熙年間怎能走向輝煌?鹹豐帝的臨終安排對於自己來說,或許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但對大清,對未來,特別是對那個小皇帝,則不盡然。尤其是,鹹豐帝將權力授給了八大臣,而對那個最能幹的六王爺恭親王則排除在外。

顧命八大臣對清廷是忠誠的,對小皇帝也是盡心的,只是他們似乎受傳統影響太深,不太瞧得起這兩個年輕寡婦。特別是肅順,自以為是鹹豐帝的寵臣,飛揚跋扈,據說為了取得控制朝廷的全部權力,在鹹豐帝在世時就建議除掉懿貴妃;在鹹豐帝去世後,甚至計劃雇用武士圖謀兵變,誅殺懿貴妃。懿貴妃與八大臣特別是肅順之間,已經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態勢,勢不兩立,必有一死。

按理說,肅順可以輕而易舉制服懿貴妃,但他可能太輕敵了,太不把這個年輕寡婦當回事了。他根本想不到,這個年輕寡婦聯絡上不被鹹豐帝信任的六皇叔恭親王,他們聯手之後幾乎沒有怎樣費勁就將八大臣一網打盡,將肅順處死。從此,大清國的政治權力就落入這對叔嫂手中。懿貴妃——此時已被尊稱為皇太後擁有最終權力,六皇叔以議政王身份兼管軍機處,掌握著大清國日常事務的實際權力。

六皇叔恭親王確實是一個能幹的人,他在與洋人打交道的時候改變了對西方的看法,相信中國如果要改變先前的被動局面,一定要走向世界,要改革,要學習西方。從此開始,朝廷在恭親王的建議下,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了洋務新政,大清國的面貌很快煥然一新,一片生機。

大清國的新氣象是恭親王主持的結果。不過如是說來,重用恭親王,那可是慈禧太後的眼力和大度。慈禧太後不僅重用恭親王,而且大膽起用漢大臣,使大清政治氣象為之一新。從1860年開始,中國確實步入一個恢復重振的軌道,正史中的所謂“同光中興”固然有禦用史學的誇張和修飾,但實事求是地說,中國經過三十年和平發展,確實使綜合國力大幅提升,軍事力量特別是北洋海軍組建成軍,意味著一個比較強大的中國似乎又要在東方崛起了。

中國的恢復當然不能說都是慈禧太後的功勞,但從歷史主義的觀點看,那三十多年畢竟只有她是始終如一的最高領導者,她可能沒有主動提出過什麽變革方案,但她調動起來了內外臣工的積極性,而且她能有效把握住中國這艘巨輪應該走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慈禧太後既是一個成功女人,又確實是一個非凡女人,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明智女主。

生命中的缺憾

慈禧太後政治上的成功是巨大的,只是對於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子來說,寡居的生活確實令人窒息。好在年輕的慈禧太後有自己的兒子,她看著同治帝漸漸長大,心中的寂寞、孤獨也就不那麽嚴重,何況政治本身又有那樣的誘惑力。

十多年的時間一晃而過。1872年,同治帝十七歲了,長大成人了,也應該親政了。慈禧太後在經過這些年的辛勞,也準備撤簾歸政,頤養天年,歇歇肩了。然而遺憾的是,僅僅三年時間,慈禧太後的這個獨生子,鹹豐帝的唯一龍種同治帝竟然於1875年一命嗚呼,英年早逝,滿打滿算還不到二十周歲。這一年,慈禧太後年四十,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兩件不幸都被慈禧太後遇到了。這真是慈禧太後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無論多少榮華富貴也無法抵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