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去的“政治名人”(第4/22頁)

作為一國最尊貴的皇太後,慈禧太後即便沒有任何人提醒,她也知道在同治帝教育問題上的教訓,所以當她領養了這個小皇帝之後,皇太後不可能在同一個問題上犯兩次錯誤。為了培養這個孩子,慈禧太後請了全國最好的老師,對這個小皇帝進行最嚴格的道德品質教育、文化熏陶,慈禧太後內心深處絕對不能容忍小皇帝成為同治帝那樣的紈絝,立志要將這個小皇帝培養成一代明君,守住大清萬年基業。

光緒帝是慈禧太後的養子,是大清的未來主子,也是老太太下半生的全部希望和寄托,慈禧太後不願繼續嬌慣這個孩子,從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這是任何母親的一種本能。而且,慈禧太後也沒有非常自私地處理與這位未來國家主子的關系,她在小皇帝進宮不久,就開始刻意提拔這個小皇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到了1884年,因中法戰爭等一系列問題,用醇親王取代恭親王,成為軍機處首席軍機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領班大臣,全權掌控大清國日常政務。直至1891年去世,醇親王一直位於權力中樞,而此時光緒帝已親政,權力過渡也沒有什麽波折,所以我們不必聽信康有為等人在1898年後傳播的故事,不要相信兩宮之間不共戴天視若仇讎。

再度訓政

光緒帝的童年教育應該說是清朝歷代皇帝中最好的,他的知識素養也是這些皇帝中最棒的。到了1886年,十年苦讀使小皇帝有了很大提升,一個優秀君主已經露出了跡象。這一年,五十一歲的慈禧太後找到光緒帝生身父親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商量,爭取讓光緒帝早點親政,當家做主。皇太後理由很簡單,一是皇兒長大了,二是自己也想歇歇了,不想為大清王朝繼續操勞了。五十一歲,在那個人過七十古來稀的年代確實不算小了,過了權力癮的人,且又有把握在未來掌控權力的人,不會對權力格外眷戀。皇太後的心情應該是真誠的。

慈禧太後的建議起初並沒有獲得相關各方認同,然而各種各樣的勸說並沒有改變皇太後的想法。幾經周折,年輕的光緒帝終於在1887年開始親政,慈禧太後在各方殷切要求下答應以後繼續為小皇帝拿拿主意,不過帝國的日常事務處置權還是逐步向小皇帝轉移。慈禧太後在這個事情上做得光明磊落,清廷的各種官方文件對此有著詳盡記載,然而到了1898年秋天,或許因為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慈禧太後再度出院訓政,各種傳言開始出現,甚至懷疑皇太後先前撤簾歸政並不真誠。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假如皇太後不想讓出權力,她可以有無數理由。

執掌大清國朝政已經三十年之久,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青年喪夫的寡婦,慈禧太後先是輔助親生兒子同治帝治理這個龐大帝國。親生兒子不在了,又抱養了這個小皇帝,現在小皇帝終於可以親政了,可以自己當家做主治理國家了,作為母親,有什麽可以去懷疑的呢?無論怎樣眷戀權力的人都無法抵制歲月流逝,無法抵禦生活誘惑。慈禧太後確實準備結束一個時代,確實準備頤養天年,過上幾年輕松日子。這是人之常情。

然而,大清國的政治現實並沒有滿足慈禧太後的期待。光緒帝親政不幾年,甲午戰爭爆發了,維新運動開始了,為了大清整體利益,慈禧太後不得不再次出山,幫助兒皇帝料理國家大事。

如果僅僅從權力構成說,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強調皇權至上、不可分割,皇權中心的一元化幾乎是歷代王朝不得不遵守的原則。晚清政局之所以出現帝後兩宮共同專制的局面,完全是特殊條件所致。不過,如果我們以客觀立場去觀察慈禧太後在1894年後的作為,也應該承認,她對權力的使用相當克制,她並沒有濫用自己的權力幹預朝政,並沒有越過皇上處理國家大事,她只是對皇上的決策保持最後否決權。這只是在替年輕皇帝把把關。所以,盡管經歷了那麽多的政治波折,大風大浪,我們從清代正史中從來沒有讀到皇上對皇太後的抱怨,皇上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後養育之恩和多年來的精心照料、耐心輔助。

一個原本溫馨的感人故事

光緒帝身體不好是一個誰都知道的事實,他不僅自幼體弱多病,更重要的是作為皇上他沒有完成而且永遠無法完成大位傳承,甚至無法對皇後對嬪妃履行一個丈夫應盡的義務。這是男人無法說出口的尷尬,也是光緒帝後來性格稍有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的腎病由來已久,奇怪的是,他不僅腎功能有問題,而且在大婚前後開始長時期遺精,據他自己說到了1907年就有二十年歷史。一個長期遺精的人當然不利於夫婦生活;一個沒有夫婦生活的人,當然會對性格形成某種程度的扭曲。這是現代心理學所證明的。長時期遺精和長時期腎病對皇上確實構成一個很大困擾,是他後來稍微有點擡不起頭的重要原因。對於這樣一個後輩,慈禧太後能夠做的事情,除了安慰,除了勸勉,還能做什麽呢?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慈禧太後只能從內心深處哀嘆自己命太苦,為什麽上帝或者說老天爺要把一切危難一切壞事都留給她呢?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也就罷了。為什麽用幾十年辛辛苦苦領養的這個兒子,這麽聽話,這麽有出息,卻又這樣讓他身體不好,讓他無後,讓他英年早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