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去的“政治名人”

真實的慈禧太後:貢獻、幸運與悲涼

在近代中國,慈禧太後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因為1898年政治變革失敗,歸罪於皇太後,將其描寫為一個弄權的老太太,一個只知道欺負那個可憐養子的惡婦;革命黨人孫中山、章炳麟等出於革命大義,倡導排滿革命,也將慈禧太後視為近代中國一切罪惡的淵藪;到了後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了論證“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斷,接受孫中山、康有為等人的看法,對晚清幾十年政治發展持批判態度,對於慈禧太後基本否定;至於民間野史,大都根據這幾種史觀編排慈禧太後的故事,甚者以男權主義立場予以惡意攻擊;最近者則由出版社借著英國青年的夢話編造什麽跨國姐弟戀,更有莫名其妙的專家鼓掌叫好。顯然,這些認知只是彰顯一種或幾種歷史觀,並不是真實歷史。真實的慈禧太後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她只是一個女人,一個非凡的女人而已。

一個女人的幸與不幸

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生於1835年。1852年十七歲時以秀女入宮,稍後晉升為蘭貴人,再後被冊封為懿貴妃。1856年,懿貴妃為鹹豐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母以子貴。這個年輕的女人自然在宮中漸漸得寵,地位漸漸高升漸漸鞏固。這是中國傳統社會誰也沒有辦法的“羨慕忌妒恨”。

從秀女一步一步走來,是機遇,是命運。然而在後來許多好事者看來,這個女人太不尋常了,好像她從一開始就會耍手腕弄權謀。這顯然是一種臆測,是後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試想,貴為一國之尊的鹹豐帝風流倜儻,足智多謀,閱女無數,一個憑借智慧巧妙登上皇帝寶座的年輕人,怎麽可能喜歡一個滿腹心事憂慮重重的女人呢?

年輕的蘭貴人或許說不上貌若天仙,但一定是一個討人喜愛的小姑娘。這是她成功的前提,是鹹豐帝寵幸的關鍵。至於蘭貴人後來一步一步走上權力巔峰,那是時代使然,是歷史留給她的機遇;而她又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

蘭貴人是幸運的,因為風流的鹹豐帝畢竟讓她懷上了龍種,而且是唯一的。當這個小皇子出生的時候,蘭貴人剛剛二十一歲,她的夫君也不過二十五歲。這段時光應該是她一生中最為快樂最為得意最無憂無慮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苦命的”鹹豐帝太缺少世界視野了,他在內患太平天國鬧事尚未根除的時候,竟然又偏聽偏信,因為駐京公使及擴大開放、增加通商口岸等問題與列強鬧起了別扭,引發第二次以鴉片為名的戰爭。1860年8月,英法聯軍長驅直入,陷大沽,占天津,試圖攻進北京,以城下之盟迫使清廷答應各項條件。

中國雖然對西方部分開放已經二十年了,世界上的事情也知道了不少,但要讓中國成為西方那樣的國家,融為一體,似乎還有很大困難。英法聯軍向清廷提交了一份照會,要求增加天津為通商口岸,要求各帶五千精兵進京換約。

對於還沒有充分經驗與洋人打交道的鹹豐帝和諸位重臣來說,英法兩國的要求委實有點欺人過甚。年輕的鹹豐爺似乎也咽不下這口氣,發誓要禦駕親征,決一勝負。英法兩國的要求是想向中國皇帝親遞國書,中國皇帝的璽書也將由這些來使自己帶回。英法兩國的這些要求今天看來太小兒科了,但在當年不得了,清廷君臣一致認為這些要求違背了大清禮儀,有冒犯之意。鹹豐帝指示:如果這些使臣必欲親遞國書,那麽必須按照大清禮節,拜跪如儀。否則,唯有決一雌雄。

鹹豐帝的態度深刻影響了部屬。9月18日,雙方談判決裂,中方竟順手扣押了對方談判代表巴夏禮及其隨員數十人,引發災難性後果。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國際法原則,其實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規矩。英法聯軍與清軍全面沖突,清方漸漸不支。為挽救敗局,9月21日,鹹豐帝陣前換帥,將欽差大臣怡親王載垣等人撤職,任命能幹的“鬼子六”恭親王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督辦和局。在作了這些安排後,鹹豐帝於第二天自圓明園逃亡熱河,當然公開宣布的理由是去那兒“狩獵”。

鹹豐帝的擔心顯然是多余的,有恭親王留守京城與洋人交涉,中國在作出一些讓步後很快達成了妥協,同意將天津擴大為通商口岸,準許英法兩國招募華工等。

中外妥協達成後,京城已經恢復往昔平靜,只是鹹豐帝先前醉生夢死花天酒地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毀壞慘重。這或許是鹹豐帝不願回鑾的原因之一。鹹豐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也是至此唯一被趕出京城的帝王。流亡中鹹豐帝依然不忘美女美酒,心力交瘁與體能大量消耗,終於使這個“苦命天子”在1861年8月22日一命嗚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