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執政府時期(第4/7頁)

但逃亡到英國的舒安分子明白,除非掌握革命權力的人死掉,否則他們永無指望,因此,密謀刺殺波拿巴。幾個舒安分子在法國海岸登陸後隱藏在巴黎。他們打聽到雪月3日晚八時,波拿巴將路過聖尼凱斯街前往歌劇院,因此計劃在這天實施刺殺。他們將一輛裝滿炸藥的小車擋在路上,讓人在接到第一執政走近的信號時就點火。從杜伊勒裏宮動身,在經過聖尼凱斯街時,波拿巴的馬車夫意識到危險後,十分敏捷地從小車和屋墻之間穿過去,但此時引火線已經點著,馬車剛走到街的盡頭,就被爆炸聲震碎了玻璃。富歇領導的警務機關對這件突如其來的刺殺束手無策,因此就說是民主派的陰謀。第一執政對民主派的厭惡更甚於舒安分子,因此監禁了很多民主派,僅在當夜,就根據元老院一份簡單的“元老院決議案”流放了一百三十人。之後,抓捕了實施刺殺的舒安分子,其中幾人被判死刑。第一執政便借此機會建立了特別軍事法庭,立憲派對此表示反對,並由此開始了他們徒勞無益的激烈反抗。朗熱內、格雷古瓦、加拉、朗布雷希、勒努瓦-拉羅什、卡巴尼斯等人,在元老院反對非法流放一百三十名民主派;保民院的伊斯納爾、多努、謝尼埃、邦雅曼·貢斯坦、巴佑爾、夏紮爾等人,則表達了對建立特別軍事法庭的反對。

但光榮的和平讓人們很快就忘記了這種越權行為,奧軍在馬倫哥被波拿巴打敗、在霍恩林登被莫羅再次打敗後,決定放下武器。1801年1月8日,法國、維也納宮廷和德意志帝國簽訂了《呂內維爾和約》,奧地利接受了《康波福米奧和約》的一切條款,承認巴達維亞、黑爾維謝、利古裏亞和西沙爾平等共和國的獨立,此外還把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納讓給了巴馬公爵之子。隨後,共和國在1801年2月18日與那不勒斯國王簽訂了《佛羅倫薩和約》,得到了厄爾巴島和皮昂比諾公國;在1801年9月29日與葡萄牙簽訂了《馬德裏和約》;在1801年10月8日與俄皇簽訂了《巴黎和約》;1801年10月9日,又與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和約的預備條款。在大陸各國放下武器之後,英國也不得不簽訂和約,英國政府的皮特、鄧達斯和格倫維爾爵士,始終堅持對法國進行流血戰爭,在英國政府簽訂和約後,便退出了政府。1802年3月25日,《亞眠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普遍和平實現,英國歸還了法國的屬地,承認法蘭西共和國在大陸上所取得的一切,接受了各附屬共和國的存在。

第一執政波拿巴的野心

在與英國的海戰中,法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三百四十艘船艦不是被俘就是被毀,大部分屬地也被英國拿走,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屬地聖多明戈。這裏的黑人在掙脫白人的枷鎖之後,進行了一場革命,希望繼續保持對宗主國的自由,法國本應該贊同這次革命,但是波拿巴並未采取穩妥的政策,而是企圖以發動遠征來使之臣服。黑人最初輕易被打敗,但他們憑借氣候的有利條件,不斷興起新的起義運動,最終獲得獨立。在這次災難性的遠征中,波拿巴遭受到雙重損失,既折損了一支軍隊,也失去了有利的貿易往來。

這時,波拿巴的注意力從融合各派系轉移到國內繁榮和政權組織方面,之前享有特權的貴族和僧侶再次進入政府,但沒有形成特殊的階級;反對派的教士在經過宣誓表示服從後,便可領取年俸,行使教會職權;此外還赦免了那些流亡的被告。反對勢力只剩下國外那些擁護王位僭望者及其家族的人。波拿巴明白:統治國家最可靠的方法是增進福利、促進工業發展、扶植長期停滯的對外貿易。除了政治上的動機,他還有更高的目標:將自己的光榮與共和國的繁榮結合在一起。他快速地組織了各郡的行政,下令增加交通設施設備,開鑿運河、開辟港口、建造橋梁、修整道路,以私人利益的保護者和立法者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

波拿巴統治時期,政治上雖然實行專制主義,但司法立法卻高於所有的歐洲社會,恢復秩序、建立行政制度等措施使得共和國的面貌在很短時期內得到了改善,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在《亞眠和約》之後,波拿巴奠定了自己的統治基礎。

1802年初,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波拿巴同時實施三項重大措施,一是建立各種宗教組織和僧侶階級,二是利用榮譽軍團勛章在軍隊中建立永久的軍人等級制度,三是將自己的職權變為終身制,然後變為世襲制。波拿巴將官署設在杜伊勒裏宮,逐漸恢復舊君主政體的典章和儀禮。他采取的取消新聞出版自由、建立特別軍事法庭等措施,與革命的原則相去甚遠。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實現自己的計劃,必須與霧月18日事變的自由派完全斷絕關系。在共和十年風月(1802年3月),僅通過元老院的一個簡單手續就撤銷了一些最具能力的保民院成員,將委員人數減到八十人,立法院的命運也是如此。芽月15日(1802年4月6日),波拿巴便將與教皇簽訂的《教務專約》提交給兩院批準,這個協議規定,國家政權中應有僧侶參加,並且僧侶受國外教皇管轄。波拿巴絲毫不顧及反對者,他事先作好了準備,議院只能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