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督政府統治的結束

——共和五年果月18日(1797年9月4日)到共和八年霧月18日(1799年11月9日)

代表們雖然心有不甘,卻也無能為力,被端著刺刀的士兵們驅散了,離開會場時,他們還不忘高呼:“共和國萬歲!”就這樣,人民代表機關在共和八年霧月19日(1799年11月10日)下午五時半走向終結。這次違反法律、推翻議會制度的政變取得了勝利,將法國帶入軍事統治時代。

果月政變後的形勢

果月18日政變後,兩個舊的特權階級再次遭到打擊,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以外。革命政權在得到恢復以後,再次流放反對派神父。舊共和派也東山再起,將以前舒安分子和逃亡的舊保王黨分子占據的各郡戰場納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中。新的政權對國內的各派力量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清洗,像參加過波旁王朝禁衛軍的人、高等法院中的法官、國王的高級官員等人,在國內已經沒有立足之地,只得離開法國另尋出路。而聖靈騎士團和聖路易騎士團的騎士、馬耳他的騎士,以及一切反對取消貴族支持保留貴族爵位的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以前的舊貴族或者獲得貴族爵位的人,都被剝奪了七年的公民權力。他們只能在這段時間裏,努力學習如何適應新的政權和社會,學習新的法治思維,以便更快地融入到新社會裏。

督政府再度實行獨裁,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鞏固統治權。在這樣的目的驅動下,盡管他們采取了種種不得人心的手段,但最終還是達到了心願,在國內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與之抗衡。督政府終於達到了權力的極盛時期。在除去了國內的一切反對勢力之後,督政府便將注意力集中在對外政策上,一方面,計劃依據《康波福米奧和約》強迫奧地利接受歐洲大陸的和平,另一方面,在拉什塔特會議上同德意志帝國展開談判。按照《康波福米奧和約》,威尼斯城、伊斯特裏亞省和達爾馬提亞省劃歸奧地利,另外,鑒於奧地利失去比利時和倫巴底,再將威尼斯的一部分劃分給奧地利,法國則保留伊利裏亞群島。威尼斯這個老共和國實際上是被瓜分了,督政府難辭其咎。正是因為督政府和奧地利之間的可恥交易,出賣了一個原本獨立的國家。他們的行為,甚至被後來者效仿。可以說,督政府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是不明智的,不但背上了道德的譴責,還將幫助奧地利將統治擴展到意大利半島。

1792年至1793年,反法同盟最終解散,除了只剩下英國還在與法國交惡以外,其他的國家都已經放棄了對法國的武力幹涉。事實上,英國政府的日子也不好過,由於國內反對聲不斷,再加上進攻的力量急需補充,只得暫時後退一步,希望與法國達成和解。原本為了削弱法國的力量,像比利時、盧森堡、萊茵河左岸、波朗特魯韋、尼斯、薩瓦,以及熱那亞、米蘭、荷蘭等三個保護國,英國並不打算讓給法國。現在由於國內局勢的壓力,英國政府也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馬姆斯伯裏爵士作為英國的全權代表,先後到巴黎和裏爾與法國進行實質性的談判,但由於他帶來的條件誠意不大,兩次談判都沒有取得成功。英國圓滑的外交手段,並不能騙過督政府。兩國之間的戰爭由於談判的破裂而繼續進行。

在進行裏爾談判的同時,英國緊鑼密鼓地策劃第二次同盟,在聖彼得堡和俄國、土耳其三國密謀下一步進攻法國的計劃。面臨這樣的外來入侵,一無經費來源二無政黨支持的督政府只得將希望完全寄托在軍隊上面。只有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才能鞏固督政府的統治,才能保住法國的獨立地位,否則,法國就會像羔羊一樣任人宰割。但軍隊的開銷又是十分龐大的,督政府只得增加了幾種稅收,又把公債貶值三分之一,以此來增加政府收入。雖然這種做法侵犯了個人的權益,引起了人們的不滿,但兩害相權取其輕,督政府也顧不上這麽多了,只能依靠戰爭來維持自己,隨後,作出了進攻瑞士、遠征埃及的決定。

這時,曾經征服意大利和締造歐洲和平的波拿巴返回巴黎,受到督政府和人民的歡迎。不過,督政府的歡迎顯得多少有些勉強,人民的歡迎卻是真心實意的。波拿巴被授予了前所未有的榮譽。人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先是在盧森堡宮建起一個祖國祭壇,接著用從意大利繳獲的各種旗幟搭了一座牌樓。在人民的歡呼聲中,波拿巴從牌樓下走過,接受督政府主席巴拉斯的贊揚和祝賀。巴拉斯希望波拿馬舉行一次出征,既可以為他本人增光添彩,也可以幫助法國洗雪恥辱,恢復尊嚴。這次出征的實際目的地是埃及,不過表面上是準備在英國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