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督政府統治的結束(第2/7頁)

制訂這樣的出征計劃,無論是對於督政府還是波拿巴來講,都是各得其所的。波拿巴功名顯赫,野心勃勃,有時也有些獨斷專行,如果真的留在國內,督政府十分擔心他會作出什麽威脅自身利益的舉動,現在讓其出征,正好可以消除一個潛在的威脅。而對於波拿巴來講,他也得繼續有所作為,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如果碌碌無為,很難想象人們會怎樣看待他。如今有了這樣一個揚名立萬的機會,他自然是願意發揮自己的特長並取得最大勝利的。共和六年花月30日(1798年5月19日),波拿巴征集了四百艘船只組成艦隊,並召集一部分意大利方面軍,浩浩蕩蕩地從土倫出發,在占領馬耳他島後,向埃及進發。

無效的花月選舉

督政府對瑞士境內流亡分子的驅逐,引起了瑞士國內各種勢力的不同反應。法國的革命思想,已經在瑞士的日內瓦和沃州廣泛傳播。但由於瑞士聯邦軟弱無能,在伯爾尼貴族勢力的指使下,將擁護法蘭西共和國的瑞士人逐出了本州。流亡分子的大本營仍舊設在伯爾尼,他們聚集在這裏,策劃著可以破壞革命的一切陰謀。對此非常不滿的督政府幾次交涉,但都沒有達到目的。

根據舊的條約,沃州歸法國保護。現在,沃州人準備反抗伯爾尼的暴政,並希望得到法國的支持。督政府本身已經非常不滿伯爾尼的做法,再加上看到瑞士擴大共和制的欲望,於是就利用沃州人呼籲這個契機,作出了最後的決定。這是法國出兵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為了奪取伯爾尼的財富。

戰爭一觸即發。盡管瑞士人認為自己是在復興祖先的時代,但他們的勇敢抵抗並沒有換來勝利的果實。很快,法國吞並了瑞士,並將瑞士的古老憲法改為共和三年的憲法。也就是從這時起,瑞士聯邦出現了擁護法國和革命的一派,也出現了擁護奧地利和反革命的另一派。繼瑞士的革命之後,羅馬的革命也很快爆發。在羅馬的一次暴亂中,迪福將軍被殺害,由於教皇政府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激起了人們的憤慨,革命愈演愈烈,隨後將羅馬變成共和國。

督政府在整個歐洲的優勢更加明顯,好幾個按照同一模式建立的國家,比如黑爾維謝共和國、巴達維亞共和國、利古裏亞共和國、西沙爾平共和國、羅馬共和國等,都把督政府視為自己的領袖。這邊督政府正忙於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而國內各黨派也沒閑著。他們開始掀起反對督政府的浪潮,威脅著督政府的統治。共和六年花月(1798年5月),進行了一次選舉,這次選舉和共和五年的選舉完全不同,選舉結果對督政府十分不利。自從果月18日政變以後,由於共和派是僅存的勢力,在沒有革命敵人的背景下,共和派發展迅速,而且建立了一個“立憲派俱樂部”。在選舉產生的兩院中,共和派都占有大多數席位,處於明顯的優勢。五百人院選出代表二百九十八名,元老院選出代表一百三十九名,兩院一共有四百三十七名代表。督政府決定利用自己的權力宣布這次選舉無效。這項權力是果月18日政變後兩院授予督政府的,當時通過了一個臨時法令,規定督政府可以審核選舉會議工作。隨後,在督政府的請求下,一個五人委員會受立法機關委派,全面負責這項工作。截至花月22日,他們已經宣布了大部分選舉無效。

九個月前,督政府打擊了保王黨,今天,又用同樣的手段打擊了極端共和派。在督政府最初執政的兩年時間裏,保持政治平衡是它最主要的特點,不過時過境遷,如今情況已經有了很大改變。從上次政變之後,督政府就不再是一個立憲政府,也沒辦法做到不偏不倚。盡管人民對督政府的一意孤行感到不滿,但並沒有到完全推翻它的地步。

督政府的執政,一直持續到共和七年的選舉。梅蘭和特雷拉兩人都是政治律師,他們接替了卡爾托和巴泰勒米。勒貝爾雖然有著政治家的果斷,但是目光短淺,明顯不具備那種政治家應有的高瞻遠矚。拉雷韋耶爾-勒波作為政府首腦,對敬神博愛教的關心有些多。在督政府中攝政的巴拉斯依然過著放浪形骸的頹廢生活。他經常在官邸中舉辦聚會,前來的賓客中有賭徒,也有蕩婦,還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投機商人。由於當時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對外要與整個歐洲作戰,各督政官的處境都比較困難,他們的處境和個人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執政方式和政績。

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開始行動的時候,法國的全權代表還在拉什塔特與德意志帝國談判。很顯然,奧地利不過是拿《康波福米奧和約》作為幌子,使了一招緩兵之計罷了。在英國的大力慫恿下,除了普魯士和西班牙,大部分歐洲國家都加入了反法同盟。不過,各國加入同盟的目的並不相同。奧地利則根本用不著英國的慫恿,它一直在找這樣的機會。俄國看到英國政府的資助,再加上它對西方的向往,所以加入了這個同盟。為了反對法國對埃及的出兵,土耳其和北非幾個國家也加入了同盟。希望能夠收復萊茵河左岸,是德意志帝國加入同盟的目的。意大利半島的小國則抱著消滅那幾個新興小共和國的想法加入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