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遠東地區的古典時代(第3/8頁)

旃陀羅笈多的新帝國實施了一套精心制定的管理制度,官員們向農人征收租金,清查戶口,維護運河,灌溉農田,監管市場,調控酒類貿易,執行皇帝所發布的其他各種命令。而皇帝則過著無比奢華的生活,就像蠻族首領一樣,在恒河邊上建立了都城,用木柵和壕溝圍繞著城墻。皇帝的宮殿都是用上好的木頭建造的,梁柱上包裹著金箔和金片,生活異常奢華。

阿育王?旃陀羅笈多一生貢獻很多,但他一生最為重要的事業是為他的孫子阿育王的帝國功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印度歷史上,阿育王是一個典型的古代專制帝王,他長期進攻鄰國,進行軍事征服戰爭,這是一種專制帝國公認的執政方式。從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以強權的手段維系著帝國統治。據現存的一塊石碑銘文的記載,阿育王在一次戰爭之後描述了他的內心感受,據說這場戰爭讓十萬人死於非命,並且俘虜了十五萬平民。當發現一次征服戰爭竟然造成如此巨大的屠殺和死亡時,阿育王感到深深的驚恐。

幡然醒悟的阿育王從此以後極力避免戰爭。此時,他統治著印度的大部分領土,只有印度半島南端脫離他的統治,但他不再企圖使用刀劍擴張領土。他認為真正的征服是精神上的征服,也正因為如此,阿育王的功績始終被後人所紀念。

阿育王還是佛教的第一個護教皇帝。他雖對佛教的儀式作了一些修改,但他大大地促進了佛教的發展。他命人把皇帝詔示刻在全國各地的石頭上,告誡臣民不要說謊,要服從孝順父母,不屠殺騷擾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不以打獵殺生為職業,主人要善待苦難的奴隸,富人要周濟窮人。他在印度境內建造了許多壯麗的佛教寺廟,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他號召臣民學習佛陀的教誨,安分守己,遵循佛教的戒律。不僅如此,他還派遣他的弟弟妹妹,帶領一批佛教的傳教僧到錫蘭島上傳播佛教,並成功勸化了錫蘭島上的居民。佛教徒們還將灌溉技術和刻石技藝傳入錫蘭,直到如今,錫蘭全國仍然以信奉佛教為主。與此同時,阿育王也派遣傳道者到緬甸去,使緬甸成為另一個迄今為止仍信仰佛教的地方。

其他的接觸?阿育王還派遣了佛教使節到波斯、埃及、希臘等地宣傳佛教,可是沒有取得像錫蘭、緬甸那樣巨大的成功。但這些對於我們研究者來說,仍然具有重大意義,因為這至少能夠證明,印度與希臘化世界之間已經建立了密切接觸,並且我們可以確定,這樣的接觸顯然影響著印度佛教的發展。從此佛教徒把佛陀的理論體系變成真正的宗教,進一步把佛像作為神明來崇拜,佛教因此成為一個擁有僧侶(或和尚)、寺廟和儀式的宗教。埃及人和希臘人也逐漸熟悉佛教,並認為佛教與他們崇拜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處。佛陀的雕像甚至隱藏著希臘美術的痕跡,而希臘和埃及關於神靈的各種概念也常常在佛教中出現。這樣,印度就自然而然被引入主流文明之中。

孔雀帝國的衰落?阿育王在位時十分虔誠,最後壽終正寢,結束了他的帝王人生。我們只知道阿育王讓他的兩個孫子來分治帝國,但對於他們和帝國後來的繼承人,我們卻知之甚少。其實,帝國在阿育王子孫的統治下漸漸衰落,最後竟完全崩潰了。後來,希臘化的冒險家們在西北邊境建立了一個小諸侯國,曾經一段時期,他們擴大疆域,把希臘化滲透到北印度的所有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是後來蠻族的入侵導致了亡國的悲慘下場。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印度西北部曾被帕提亞王國所統治,但後來更多的蠻族成為北印度的主宰。

同羅馬帝國的貿易?看到蠻族統治北印度這幅圖景,我們難免會感覺有點單調、荒涼,這樣的寫生手法也太過簡略。其實,這張圖景本來有著更多的色彩。在這個時期,印度不僅與敘利亞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還和埃及有著頻繁的貿易活動。公元前1世紀,每年往返印度和埃及兩國之間的船只,總數超過了百只。到了下一世紀,往返於兩國之間的船只,數目又有所增加,這都要歸功於希臘的一位航海家希帕路斯。他發現了印度洋每年都有穩定的季風從海面上刮過。船只可以利用穩定的季風直接渡過阿拉伯海到達印度。這樣,人們再也不用駕駛船只沿著漫長的海岸線航行了。照這樣來算,人們在七月份從埃及出發,到九月份就可以到達印度。然後十一月份返航,到來年二月份就可以到達亞歷山大。人們在印度還發現了羅馬錢幣,這完全可以證明羅馬帝國在幾個世紀以前就和中東、遠東地區有著貿易往來。羅馬從印度進口棉織品、珍珠、翡翠、鉆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國的絲綢,向印度輸入金、銀、錢幣,以及銅、錫、鉛、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還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歌僮和女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