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遠東地區的古典時代

前面幾章講述了地中海各地區約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其中幾乎沒有談到印度和中國,因為二者幾乎完全與歐洲隔絕。古代的遠東歷史確實同地中海諸國歷史沒有多少聯系,雙方也不存在緊密的關系。然而我們必須知道,就像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南歐一樣,當時的中國與印度(還有美洲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偉大的文明,而且相當繁榮昌盛。在第4章裏,我們曾講述過印度和中國的歷史,從早期一直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或稍後的時期。

現在我們要重新講述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在十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波斯帝國已經由盛轉衰,逐漸走向敗落甚至毀滅,雅典的盛世也已是明日黃花,而當亞歷山大正試圖征服“世界”,羅馬正在構建它的帝國時,印度和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事?

通常來說,中國、印度與地中海諸國之間,存在著很明顯的相似之處。也就是說,這三個地區都曾經建立過世界上偉大的帝國,在各自的領土上,文明迅速成長,並逐漸達到空前絕後的繁榮。這三個地區在文學藝術、哲學思想上都產生過偉大的傑作,被後世稱為卓越超群的“經典著作”,成為後世歷代人們效仿的文化典範。

第11章 印度和印度聖人

在公元前6世紀時的印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從政治上分為許多王國、諸侯國及貴族共和國。在文化上,早期雅利安入侵者的後裔並沒有同被征服的黑色人種的本地民族完全融合。尖銳的種姓界限把人們分裂成了不同的社會團體,使民族的融合受到阻礙,並且不同的種姓之間不得通婚。

印度各地的低等階級講幾種不同的語言,而受過教育的上等階級則都熟悉由古老的雅利安語轉變而來的梵語。《梨俱吠陀》以及後來的梵文聖書都受到祭司和貴族宗教般的崇敬。

一、佛陀與佛教

婆羅門教的探討?婆羅門教或者說印度教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古老宗教。我們可以稱那些原屬於雅利安族的土著為印度人。許多古代的印度人都信仰婆羅門教,並且接受婆羅門教中關於神的粗俗概念、使人變得越來越不滿的嗜血的祭司傳統和陰郁的人生觀。文明的發展促使一批有思想的人對舊思想發出疑問,印度在這一點上如希臘與羅馬一樣。有些人試圖專心致力於宗教的冥想,他們隔絕塵世的一切奢侈和生活的享受,使自己變為苦行僧來尋求救贖。而有些人嘗試得更遠,他們不僅僅是甘於挨餓,還以種種的痛苦不適來折磨自己的肉體。於是在此基礎上,許多“改革家”和“聖人”出現了,他們創立了新的教義,並且宣傳新的能夠達到心靈寧靜的方法。

喬達摩·佛陀?喬達摩王子是宗教大師之中最有名的,也是唯一一個需要我們記住的聖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一生全身心致力於傳教。喬達摩是一個“羅阇”(貴族)的兒子,作為年輕貴族,注定了他要過一輩子安逸享樂的生活。他的領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嶺的斜坡上,皮膚黝黑的在他父親稻田裏做工的農奴為他提供財富,仆役們聽從他的使喚。他可以乘車馳騁、打獵、競技,滿足每一個欲望來消磨他的光陰。可是他卻看到命運悲苦的人所過的艱苦生活,他看見了生活的陰暗面。當他看到那些衰老窮苦的乞丐,被惡疾折磨的病人,或是一具沒有埋葬的屍體時,他悟到了一個人生的真諦,那便是一切的世人都必須受苦受難,並且遲早要死去。

關於喬達摩的故事廣為流傳。喬達摩正在因這些陰郁的思想輾轉反側,而他那年輕美貌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這也是他唯一的兒子。當晚,舉行了一場極為歡樂的慶賀舞會,而喬達摩卻依然心神不安。當全家人都進入夢鄉之後,他卻從床上起身,悄悄走進妻子的房間,看了他們的嬰兒最後一眼,便伴著仲夏的明月,偷偷地離家出走了。

那一晚他騎馬遠走了,與大多數同時代的印度教徒相同,要想得到心靈的寧靜,唯有變成一個苦行者,他深深認同這一觀點。他穿上乞丐的破爛衣裳,虛心而忠誠地傾聽著婆羅門僧人們的宣講。但他依然沒有滿意。他甚至不進飲食,任憑自己的身體因絕食而衰弱,摒棄了一切生活的享受,但這一切卻仍是枉然。

某日,正當喬達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時,他的心中默想著他是如何舍棄了財富、家庭、愛情以及人生的一切享樂,他忽然感覺把一切事情看得更透徹了。他滿懷喜悅地站起來,告訴他的朋友們,他得到了真理的啟示,人群密集地站在他跟前,聽他宣講。人們虔誠地贊頌喬達摩為“佛陀”也是“大覺者”,並且是真理的靈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