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遠東地區的古典時代(第2/8頁)

他和他的門徒們穿著黃衫並隨處乞食,遊走在恒河流域,傳播新的教義。喬達摩三十五歲成為了佛陀,開始宣揚佛教。後來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風靡印度大部分地區,甚至越過巍峨的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和中國,並且又渡海傳到了錫蘭(今斯裏蘭卡)、日本和馬來群島。

佛陀的教義?佛陀如同時代的其他宗教講師相同,以言語為主要傳教形式(或許是因為當時印度地區還並沒有文字普及),但是他的教徒們卻極其細心地背下了教義代代相傳,所以他的教義是在他死後兩三代才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

佛教的精華可以歸納為“四聖諦”:生命中充滿的憂愁與痛苦,此為其一;憂愁與痛苦來自於我們的欲望,此為其二;煩惱只能通過“涅槃”才能得到解脫,此為其三;只有通過“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槃,此為其四。

涅槃被解釋為寧靜之意,是靈魂不受幹擾的寧靜。要達到涅槃,便要求一個人能從自己的心靈中消除一切野心、惡念、安逸的追求和對於來生的欲望,甚至是消除今生一切的希求、驕傲與愚昧。

涅槃之說與婆羅門教的信仰輪回是吻合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來生可能會發生種類身份的變化,因為人們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導致了下一次輪回中肉體形式的改變。這也將意味著一個痛苦的來生。而唯有涅槃,能使一切欲望滅絕,救人免於重生。換句話說,如若一個人能夠完全信奉佛教,並努力達到涅槃,他便可免於重生。

佛陀認為必須通過八正道才可以達到涅槃,所謂的八正道即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佛陀的四聖諦與八正道和斯多噶派哲學極其相似。它們的確高尚,並且其中寓有大智慧。佛陀的道義引導人們竭力避免傷害別人,根除錯誤,抑制激情,克服愚昧。而受過基督教思想熏陶的人們,卻很難正確理解涅槃,他們認為涅槃似乎像一盞吹滅的明燈般陰郁。

二、印度接觸近東地區

亞歷山大的入侵?佛陀宣告他的八正道之後的兩個世紀,亞歷山大開始侵入印度。當亞歷山大自西北方侵入印度時,印度的政治權力分散,由雅利安人(或許現在應該稱他們為印度人)的小諸侯國構成;印度掌握了從近東傳入的字母,這大概是通過阿拉伯商人傳進來的。除此之外,印度文明進步緩慢。

時間推移到公元前327年,此時亞歷山大帝國已經成功征服了馬其頓,並用他們的長矛攻擊波斯全地,他的士兵久經戰陣,面目曬黑,驍勇善戰。此時亞歷山大又率領士兵們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兇悍地從山上殺下去,開始猛烈襲擊印度,最後成功到達印度河。第二年初,亞歷山大大帝想要繼續渡河征戰,他命他的方陣軍用船只搭起一座浮橋,渡河行進,侵占了今天稱為旁遮普的那一部分領土。勝利已經像往常一樣向他微笑,但是那些疲憊不堪的士兵卻再也不肯前進了,無奈的亞歷山大還是被迫撤軍。

亞歷山大讓馬其頓總督直接統治印度河以西的地方,使原有諸侯國國王作為他的副王來管轄河東被征服的狹長領土。然後他卻順著印度河揚帆入海,心中略感惋惜,當艦隊沿海駛行的時候,他又率軍登陸,返回波斯。

他這次的入侵時間很短,範圍也不廣,僅僅碰到印度的西北邊緣。但是它卻是印度與希臘世界接觸的開端,具有深遠的影響。自此,希臘化的工業制品、美術與思想,都經過印度河輸入印度。印度建築開始流行采用石頭,連佛像也開始用石頭來雕刻;希臘化的宗教信仰也滲入了印度。政治上也是如此,後面將會講述亞歷山大入侵印度後所留下的痕跡。亞歷山大的角色開始被印度的王侯們扮演。

旃陀羅笈多?印度有一位叫旃陀羅笈多的國王,他建立了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對亞歷山大的事跡十分熟悉。他急切地想模仿這位馬其頓偉人,成為一名了不起的征服者。這位孔雀王子招募了好戰的蠻族,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並且自我宣布成為中印度北部的領袖。當這個消息傳到敘利亞,亞歷山大的手下將軍之一,被稱為“征服者”的塞琉古,感到十分憤怒,他立即率軍迅速東行,準備來撲滅這個狂妄的暴發戶旃陀羅笈多。意料不到的是,這個印度狂人竟把塞琉古打敗了。因此,旃陀羅笈多不但贏得了印度河和河西岸山嶽地帶,成為無可爭辯的主人,還娶了一位白色皮膚的妻子,也就是塞琉古的女兒。

孔雀帝國?這次侵略戰爭,旃陀羅笈多依靠一支由步兵、騎兵、戰車和象群組成的龐大軍隊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據記載,這些經過訓練的象群共有九千多頭。因此,他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帝國,這個帝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旃陀羅笈多自立為皇帝,統治著幾乎全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