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 (1850~1945年)(第3/8頁)

在東部沿海的城市中,一種貿易語言斯瓦希裏語是由阿拉伯語和班圖語混合發展而來的。除了阿拉伯語以外,講閃米特語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亞周圍。但是在西非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在尼羅河上遊和大湖地區,混亂的語言將人們分割成彼此不可理解和幾乎沒有語言聯系的群體。

直到大約19世紀中期,一種促進變革的強大力量一直作用於非洲。穆斯林自北面、東面影響著非洲,同樣歐洲自西面、南面影響著非洲。但是這些外部因素只是一方面。在非洲內部不同尋常而急劇的建國事業全面展開,而處於大陸邊緣地位的穆斯林和歐洲人則對此有著不同程度的支持或阻礙。

兩種經濟變化有助於解釋19世紀在非洲大量國家的建立。大部分基本的情況幾乎都沒有記錄,所以美洲的農作物如玉米、花生和甘薯等首先被引進到非洲不同地區的具體時間、地點都無法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農作物被引進的任何地方,糧食生產都得到了迅猛增長。這使得人口得以增長,而後更加密集的人口可以為強國的興起提供必須的士兵和其他專業人才。

同時發生的第二個經濟轉變是奴隸貿易的禁止和對非洲商品如象牙和棕櫚油等的需求的增長。西非的奴隸貿易在18世紀到達頂峰,但是以英國福音派基督教改革者為先鋒,從人道主義原則出發,認為應當禁止(1807年)從西非的奴隸進口,並最終(1833年)幾乎消除了奴隸貿易。1833年之後英國政府在西非海域駐紮了一支海軍艦隊,這支艦隊根據指令攔截販賣奴隸的船只。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有奴隸被捕獲時都被運到塞拉裏昂英國海軍基地,並在此放歸自由。在這裏產生了一種極不正常的混居,並且在不久之後在這個地區就出現了狂熱的基督教人口。

東非的奴隸貿易由阿拉伯人控制。該地的奴隸貿易不斷擴大,一直持續到19世紀60年代,在英國外交和海軍威懾下第一次限制並最終在1897年廢除了該地的奴隸貿易。

正是由於奴隸貿易的興盛才讓一些沿海的統治者建立了大量的國家,如西非的達荷美國王和東非的桑給巴爾蘇丹王國。因為捕獲奴隸從根本上嚴重破壞了非洲的財富和人口,因此,禁止奴隸貿易必然有助於為以後國家的建立提供一個更強大的經濟基礎。

隨著奴隸貿易的衰落,歐洲機器紡織品和其他產品與各種非洲原材料的交換不斷增長。組織這類貿易並從中課稅不會損害國家建立的基礎,另一方面,歐洲和商人也發現向非洲出口武器有利可圖。隨著象牙貿易的增長,狩獵者可以使用新式槍支來獵殺大象。槍炮也給統治者和酋長帶來了很多好處,他們可以讓士兵使用一些新式武器。隨著效能好的軍火的傳播,包括一些像在祖魯戰爭中誕生的鋒利的長矛和西非博爾努王國的裝甲騎兵等優越的武器都完全過時了。當然,這為整個非洲政治體系帶來了一種讓人極度不安的因素。

這些在農業、貿易和武器上的影響深遠的變革足以顛覆非洲社會。另外一個就是宗教因素。狂熱的穆斯林和日益增加的基督教傳教士增加了另外一個層面的變革,而這種變革在1850年之後的幾十年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非洲的伊斯蘭傳教史幾乎和伊斯蘭教一樣久遠,並且在整個19世紀中對穆罕默德的信仰不斷擴大到新的地區,直到20世紀傳教的方式與之前都沒有什麽根本差異。在東非和西非的大多數國家,統治者都發現伊斯蘭律法的思想非常有助於對國家的統治和擴張他們的權力。例如在阿散蒂王國(現代的加納),盡管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多神教信仰,而且伊斯蘭並未深入到阿散蒂村莊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但是組織良好的阿散蒂王國的王室中有一個伊斯蘭經師組織,幫助統治者管理日常事務。

在非洲人同歐洲人遭遇、沖突時,歐洲人總是通過優越的軍事力量向非洲人施加壓力,而這樣有時會激發表達非洲人悲憤和絕望情緒的狂熱的伊斯蘭運動。如在1837年由一名阿爾及利亞人在麥加附近建立的沙努西托缽僧兄弟會,這個兄弟會遍及撒哈拉沙漠東部的綠洲,在那裏他們帶頭長期反抗那些遊牧居民,因為這些遊牧民願意接受那裏沙漠地帶的領土被法國和意大利費盡心機的兼並。在蘇丹,另外一個穆斯林聖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在1886年向他的追隨者宣布:他是馬赫迪,即伊斯蘭教的復興使者。他發起了對剛剛在尼羅河上遊地區建立統治的土耳其—埃及統治者的反抗。但是宗教熱情經受不住炮火的沖擊,在1896~1898年,英國軍隊和埃及統治者協同行動再次征服了蘇丹並且摧毀了馬赫迪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