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 (1850~1945年)(第2/8頁)

對於非洲人來講,幸運的是舌蠅沒有滋生於非洲大陸的整個地區。瘧蚊所攜帶的瘧疾更是廣泛地傳播,但是非洲尼格羅人對這種疾病有很強的免疫力。這是因為遺傳突變(鐮狀細胞性貧血)和普通紅細胞相比沒有給瘧疾寄生物提供太好的繁殖條件。因此在導致歐洲和其他外來者迅速死亡的環境中非洲人卻存活了下來。另一方面,從父母雙方身上都遺傳這種鐮狀細胞性貧血的特性是非常致命的,只有攜帶一半正常的、一半鐮狀細胞性貧血基因的人才可以對這種瘧疾有免疫力。

黃熱病是第三種由昆蟲傳播的疾病,這種疾病也在非洲廣泛分布並且對非洲人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影響。考慮到這種疾病,就可以理解至少比起歐亞等地地理條件優越的地方來講,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整個大陸直到19世紀仍然只有很少的人居住。

第三個拖累非洲的因素,是地理上的障礙,即運輸和交通的困難。由於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都海拔較高,因此,河流在入海口處十分湍急。這樣會中斷河流運輸,並且讓海上物資很難進入到幾十公裏遠的內陸。唯尼羅河和尼日爾河是例外。這兩條河在內陸深處才會有些落差。因此,非洲最早和大部分高度發展的文明在尼羅河谷和尼日爾河谷興起完全不是偶然的。在這些河流中組織長距離、大規模的船只運輸物資相對比較容易;這樣統治者就可以在一些地方集中大量的食物和原材料,而專業人士就可以在這些地方開發出我們通常稱之為“文明”的技術。

在那些只能以馱畜群和人力搬運工運輸物資的地方,將大量食物和物資集中到一個地方代價高昂,所以很少有剩余的物資供專業人士使用。因此,在非洲大部分地區都產生繁榮的文明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在一些地區發現了罕見的珍貴物品,例如黃金、鹽和銅等,規模相當大的村落肯定會出現在這裏。例如羅得西亞的津巴布韋采礦中心可能就是一個例子,那裏存在的大量遺跡曾令早期的研究人員十分困惑不解。

非洲地理條件給強大國家的出現和商人長距離的流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而就是這一點也確保了非洲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存在更加多樣性的文化、語言和人種。另外,在北非和部分東非的地中海地區的人的體型類似於南歐人和中東的阿拉伯人,非洲既是居住在剛果熱帶雨林地區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俾格米人的故鄉,也是生活於非洲大湖區世界上已知身材最高的馬賽人的故鄉。與其他民族關系緊密但是又與非洲大陸其他民族有很大差異的是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經常與白種人混居),布須曼人生活在卡拉哈裏沙漠附近,而霍屯督人存在於好望角地區。

在非洲分布最廣的人種被稱為尼格羅人種。在這個一般的分類中,部落間和村莊間的人體差異都非常明顯。只是因為在1850年以前,當地的非洲的群體在大部分時間中都能夠有效地保持與陌生者的生物和文化上的隔絕。這就讓每一個群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體形特征。另一方面,與陌生者規律而頻繁的交往可以導致生活狀態的開化。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是基因的融合和較大範圍的基因庫形成,在這種情況下不同非洲族群間較大的差異就不存在了。

地理和技術因素使得非洲的交流已經很不方便了,而非洲人講數百種不同的語言更是加劇了這種困難。阿拉伯語在北非和東南部沿海一帶成為一種貿易和文化用語。阿拉伯語也深入到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和沿海雨林以北的西非草原地區。在這些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很早就產生了農業和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在公元1050年之後這些地方受到了穆斯林的強大影響。因此,當地的國王和君主引進伊斯蘭經師教授神聖的穆罕默德箴言。但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阿拉伯語仍然是學術用語,如同中世紀歐洲的拉丁語一樣。在講不同地方語言的人群中阿拉伯語成為共同交流的紐帶。

另外一個大的語系是班圖語。講這種變化相對較少的班圖語的部落散布在整個非洲中部和大部分南非地區。而在不同的班圖語中這種密切的相似性說明了這些民族只是近期才逐漸四散開來。大約在公元元年前後班圖人在掌握了栽培印度尼西亞的塊根作物和使用鐵器,並且成為了刀耕火種的農民以後才有能力穿越剛果熱帶森林,他們從大概位於貝寧灣附近地區的開始擴散。後來一些講班圖語的部落出現在剛果熱帶雨林以東的草原上。在那裏他們得到了家畜。隨後他們沿著東非和南非草木繁盛的高原向北、向南擴散。由於鐮狀紅細胞性貧血的突變而產生對瘧疾的免疫或許是班圖人擁有的主要優勢之一。在雨林地區他們侵略俾格米人;在草原上班圖人出現以前,霍屯督—布須曼人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