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當官上朝啦(第3/3頁)

郎君您的出行工具這算準備全了,晨交五鼓,坊門開啟,叫個家奴牽馬,這就去上朝吧。呃,您問您走了以後,如果家裏的夫人也想出門,該乘坐什麽樣的交通工具?

好說好說,如果家裏不止一匹馬,那女眷娘子們也依樣另準備一套馬具,跟男人一樣,騎馬出門,一點兒問題也沒有。當然如果是“知禮守法”的大家族,不願意讓路人看見高貴娘子的臉容身形,可以另外準備一套“冪籬”,也就是鬥笠形帽子邊沿垂一圈黑色長紗,戴上以後把臉和身體一起籠在裏面。不過這玩意兒只在唐初流行,高宗以後娘子們嫌麻煩,紛紛不戴了,光天化日之下招搖過市,法不責眾,也拿她們沒辦法。

騎馬畢竟容易累,唐朝女性出門,還有另一種比較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車。

對啦,不是馬車、騾車,而是牛車。為什麽呢?大概因為牛的力氣大、走路慢、拉車穩當吧。弄一頭毛色鮮亮的壯牛,套上轅駕上車,車身兩邊各有一個碩大的圓形木輪——注意,唐朝街面上可沒有四輪車,因為我國古代一直沒能解決四輪車的轉向技術,直到清朝,無論多豪華的實用車都只有兩個大輪子,坐上去顛簸得要命。

也因為只有兩個車輪,車廂就不會太大。門朝前開,娘子們被扶著從前門鉆進車廂。裏面可沒有讓她們能垂腿坐的地方,車廂底板是全平的,她們只能盤著腿坐在褥墊上,有的車廂連左右窗戶都沒有,光線昏暗,空氣憋悶。再加上牛拉車慢慢騰騰、沒硬化的路面坑坑窪窪,在唐朝坐車實在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脾氣急點兒的女性都幹脆騎馬去了。

如果實在是不能騎馬(比如懷孕了)也不願意坐車,那麽還有一種可選擇的工具,不算流行,也時不時能見到,那就是用人力擡的——當時一般還不叫“轎子”哈,多數是叫“肩輿”“步輦”“腰輿”“檐子”。

唐朝這種人力擡的乘坐具,大部分也跟後世的“八擡大轎”長得差很多,因為它是四面透風不加擋板或者擋板很低的。有興趣的客人可以在網上搜一搜著名的《步輦圖》,或者拿過《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這本書來看看封面,圖裏太宗李世民坐著的東西就是唐朝最常見的人力坐具。

就因為它四面不擋隨便路人看,女性坐這東西出門上街還曾經被認為是“過為輕率,深失禮容”[注37],被精神文明辦下令禁止過,後果當然是禁止不了。跟騎馬坐牛車相比,坐人力擡的工具是最穩當、最舒服的,所以這個東西在老弱病殘孕人群間挺受歡迎的。

至於後世那種封閉式的“轎子”,在唐朝倒也不是完全沒出現過,但極其罕見,似乎只是皇後公主這一級別的女性才能用的高級乘具,而且樣子也是橫扁的長方體而非豎長形,整體像是一座小屋子被原樣做成了移動體,還保留著飛檐屋頂、直欞窗等元素。老實說,您要指望在街上看見一具比較像“八擡大轎”的東西,可能性很小。

牛車、輦輿這類交通工具,唐朝男人坐不坐呢?應該說也坐,在長途旅行時、病弱疲累時、想顯示自己清高悠閑的風度時、玩復古範兒的Cosplay時……不過當時整個社會崇尚的還是健康豪邁的陽剛氣質,所以總的來說,從皇帝到宰相到文人學士,能騎馬時大家還是更願意騎馬。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北宋,那種古裝劇裏“武官騎馬,文官坐轎”的現象,要到南宋以後才出現,客人您穿越之前記得認準朝代喲。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美)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注36:此段文字引自《玉海》卷一四九,《唐會要》卷七二亦收入此文,但錯訛字較多,吳玉貴先生據《玉海》勘誤。

注37:引自《舊唐書·輿服志》:“百官家口,鹹預士流,至於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冪籬,曾不乘車,別坐檐子。遞相仿效,浸成風俗,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前者已令漸改,如聞猶未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