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當官上朝啦

八擡大轎太娘炮,騎馬才是高官範兒【交通工具】

晨星隱沒,雄雞報曉,日出前幽暗混沌的長安城大街上,一對紅燈籠搖搖晃晃。家丁們吆喝著“肅靜回避”“老爺上朝”向皇宮方向走去,跟在他們身後的是幾個身強力壯的轎夫,肩擡手提簇擁著一頂四面圍合、有頂有簾的豎長官轎,邁著穩健的步伐在大街上行走。已經做了官的您,坐在轎子裏的木椅上,隨著平緩搖動的節奏前仰後合、閉眼打盹······

您預想中穿越到唐朝的上朝過程,是不是這樣的呢?真不好意思,恐怕又要讓您失望了。

在歷史上的大唐,無論您是文臣還是武將,如果坐這種人力擡扛的交通工具出門,路上遇到同僚朋友,人家八成會趕緊湊過來問問您身體還好吧?真是的,又沒老到七八十歲動不了,也沒瘦弱或肥胖到畸形變態,沒病骨支離憔悴不堪,怎麽不騎馬呀?這是成心做南朝文士狀裝柔弱扮清高吧?不惹人議論嘲諷才怪。

作為一個年齡適中、健康良好的貴族男子,“騎馬出行”是您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選擇。

唐朝人騎馬的風氣盛行到了什麽程度呢?即使在最隆重的國家大典如郊祀祭天上,按禮制,皇帝要乘坐最豪華最高級的名車勞斯萊斯……不,乘馬拉人擡的“輅”去行禮,但到了唐玄宗時期,三郎陛下在參加儀式的路上勉強坐車裏搖晃了一路,實在氣悶得受不了,行完禮回來還是改騎禦馬跑回來了,從此各式各等金裝銀裹的豪車都只作為擺設跟在出行隊伍裏空晃悠。

皇帝帶頭這麽幹,您也就放下那些無謂的擔憂和借口吧。什麽騎馬會導致羅圈腿;騎得時間長了,腰酸腿疼受不了;馬會亂跑亂跳把人掀下來;露天騎行風吹日曬雨淋損傷肌膚······哪有這麽嬌氣得像婦人似的官員!廢話少說,快去練騎術,把自己曬得又黑又壯、筋骨結實,再配上一襲華麗的圓領缺胯袍,頭裹黑布巾,腳穿黑靴子,腰間束帶上掛一把長刀,騎在高大神駿的突厥馬上,這才是典型的唐朝高富帥形象呢!

在《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裏,我們曾經介紹過不少唐朝人愛養的寵物,但就沒說到那一種風行全國、人人追捧、最能代表當時審美取向和整個時代精神風貌的動物——馬。趁這機會,我們來補上這一課吧。

大家都知道,我天朝自古就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社會,比起北方草原和西部沙漠綠洲地帶,養馬、騎馬的傳統早年並不盛行。南北朝以前,騎馬也不算什麽上流社會推崇的活動,當時貴族出行還是以坐車為主。那時候社會上比較常見的馬,也以東亞地區原產的蒙古馬、西南山地馬等為主,它們的共同特征是:矮小粗壯,負重和耐力強,吃苦耐勞,適合作為幹體力活的家畜,相對來說好養活。

“五胡亂華”之後,民族和文化大交流,我國西北地區率先發明了馬鐙並在全世界迅速傳播,使“騎馬”這一活動方式的舒適性和效率都大大提高。馬匹種類也引入了多種新鮮血液來雜交改良,到了唐朝,最受貴族們青睞的要屬從西北地區引入的“突厥馬”了。

為什麽呢?您走到大街上,比一比富貴郎君們的胯下坐騎和旁邊用來拉車負重的雜役馬,就知道原因了。“突厥馬”普遍身材高大、脖頸纖細、四肢修長,用唐朝第一愛馬名家太宗李世民的話說:“骨大筋粗,鬣高臆闊,眼如懸鏡,頭若側磚,腿像鹿而差圓,頸比鳳而增細,後橋之下,促骨起而成峰,側韉之間,長肋密而如辮,耳根纖銳,杉竹難方,尾本高粗,掘磚非擬,腹平膁小,自勁驅馳之方,鼻大喘疏,不乏往來之氣。”[注36]

太宗陛下轉了這麽多文,其實就一句話:突厥馬最拉風!騎突厥馬上街的都是土豪!不,權貴!

他自己當然可以這麽說了,人家的第一大嗜好就是收集寶馬。在他名傳後世的收藏品中,突厥馬占了大部分比重,著名的“昭陵六駿”被後世史學家認為至少有四匹是突厥馬,像“什伐赤”“特勤驃”“颯露紫”的名字都直接來源突厥語音譯,而“青騅”“拳毛騧”“白蹄烏”也被認為有漢語與突厥語的雙關含義。

李世民喜歡給自己收藏的馬起華麗的名字。晚年他曾經從一批進貢的突厥馬中精選了“十驥”,分別起名叫:騰霜白、皎雪驄、凝露驄、懸光驄、決波騟、飛霞驃、發電赤、流星騧、翔麟紫、奔虹赤。另外,他還有一匹在戰場上犧牲的坐騎“黃驄驃”,他的重孫玄宗李隆基的坐騎“照夜白”,都是唐朝皇室的著名禦馬。

為了讓您這個現代穿越者了解得更直觀些,再多說幾句。您知道20世紀以來全世界最有名最昂貴的“英國純血馬”吧?據說這些純血馬的祖先是被帶到英國的“阿拉伯馬”,而7世紀“突厥馬”的祖先之一也是阿拉伯馬。所以您要想親眼看看唐朝人的高級坐騎長得啥樣,不妨打開電視機,關注一下奧運會專門為歐美有錢人過金牌癮而設置的那些馬術項目——當然,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和西方專業養馬人的反復選育,電視機裏的那些馬應該比唐朝“突厥馬”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