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當官上朝啦(第2/3頁)

李世民陛下和馬術俱樂部成員們不會告訴您的是,雖然這些高大漂亮的馬外表神駿、爆發力強、沖刺速度快,有一些還有溫和親人的脾性和不錯的耐力,但它們也有很大缺點,就是普遍嬌氣、容易染病、受不了艱苦條件、很不好飼養。總之,突厥馬是唐朝貴族們掙面子的好夥伴,卻不是勞動人民的好幫手。

您這就問了,哥要騎馬出門的話,應該上哪兒去弄這玩意兒?呃,長安城的東市和西市裏都有“騾馬行”,要買普通坐騎,可以去那裏逛逛。但您別指望那些一般店鋪裏會天天有什麽寶馬神駒等著買主。培育一匹良馬要花不少心血和錢財,真正富貴人家會自己養馬,或者通過非公開渠道去弄“官馬”。

買馬、養馬、育馬是唐朝官府特別重視的一項工作。李淵父子建唐的時候,搜光家底再加上向突厥人死乞白賴弄來的戰馬,一共也只有可憐的五千匹,後來打下隴右(今陜西西北至甘肅、青海一帶),建立了官營的大牧場,苦心經營馴養四十幾年,朝廷能控制的官馬超過了七十萬匹,這也成為唐軍橫掃天下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在唐朝的鼎盛時期,馬匹數量一直保持在這個級數上,這也導致馬的價格比較低,基本上用一匹絹就能換一匹普通的馬。所以您如果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做官,找找熟人拉拉關系,弄幾匹不錯的官馬來給自己騎著上朝上班還是不太困難的。當然,優中選優、精中選精的那些寶馬神駒,平常官員不用惦記,那都是要送進皇家“六閑”(六處宮廷馬廄)裏去給皇室騎用的,最不濟也會被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的權相瓜分。官馬都會打上各種不同的烙印,讓人一看就知道來歷和歸屬,“偷馬”的念頭也不用動了。

您弄了一匹品相不錯的突厥馬,這就打算騎著出門上朝了嗎?等等,還有不少工作需要先做好。

首先是馬本身,要精心飼養,給上點麥子豆子一類的好料,別舍不得花錢,這樣才能把馬養得膘肥體壯。唐朝人的審美觀有一致性,喜歡肥女也喜歡肥馬。您騎一匹大腿粗壯、屁股滾圓的健馬出門,人人都羨慕,騎瘦馬就是故意搞怪扮醜博眼球了。

馬要洗刷幹凈,把馬鬃修剪整齊,梳成三個辮子,這叫“三花馬”,也是從突厥那邊傳來的時尚風氣。馬尾也要梳齊圈起來縛緊。特別是用來打馬球的乘馬,鬃尾更是必須收拾得利索整齊,否則糾纏在一起太容易出意外。

好馬還得配上一副好鞍才像樣,在唐朝,需要配齊的馬具可還不只“鞍”。

我們從馬頭開始說。為了控制馬匹行走,您需要先配一副“籠頭”或叫“絡頭”,簡單地說就是往馬嘴上套一組帶子,從嘴邊引出兩條韁繩來給您騎乘時握在手裏,用來勒緊或放松。跟這組帶子相配的還有一根直棍,兩端有環,可以套進馬嘴兩邊帶子裏,讓馬咬住來禁止它嘶叫,這個棍狀物漢朝叫“銜”,唐朝人叫“鑣”。這是基本的形制,為了顯示您家有錢,您可以用貴重的材料(如犀牛角)來做“鑣”,還可以在幾條帶子上嵌入一朵朵小金花,在馬的額前、鼻端、兩頰上部位置各懸一片金杏葉。這種華麗的配飾叫“鬧裝”,朝廷曾經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準這麽炫耀。

接下來是馬背裝置。一個好消息是,唐朝的馬鞍已經基本演變成今人熟悉的模樣:前端翹起,後翹傾斜,便於騎手騙腿上馬,也便於騎手卡坐在鞍中不容易前後滑下來。大部分馬鞍是木胎的,外面用各種材質裝飾。唐朝出現過銀裝鞍、鍮石(黃銅)裝鞍、烏漆裝鞍、寶鈿金裝鞍(金鞍外鑲各種細小寶石)等。

馬鞍並不是直接套在馬背上的。為了減少馬匹皮膚與硬物摩擦出血感染的概率,鞍下至少要墊一層褥子,也就是“韉”。這個一般是氈子做的,更華麗些可以用獸皮做,比如李世民陛下就曾經給自己的近身衛隊配備了“虎皮韉”的制式裝備,呼啦啦一大群跑出來十分威風。

如果您是在下雨下雪天出門,為了防止路上的泥水濺臟衣服,還可以在“韉”下面再墊一層“障泥”。這東西一般比較寬大,垂到馬腹,講究用錦來做,李白寫過“銀鞍白鼻騧,綠地障泥錦”。

為了固定鞍韉,要向馬胸、腹、屁股引出帶子加以系結,這些系帶也各有專門名詞稱呼,就不一一介紹了哈。帶子上各部分也經常懸掛金屬杏葉作為裝飾,“杏葉”在唐代是一個統稱,其實這金屬片的形狀很多,有卷草、寶相花、鸞鳥、鴛鴦、麒麟、獅子等,質地則有銅、銀、鎏金、玻璃寶石鑲嵌的。

要置辦全這樣一套馬具,花費的錢說不定比買馬還多。不過也有好消息,後世很多人知道的“蹄鐵”,也就是給馬蹄套上鐵掌,據說在唐朝還沒出現,這筆錢您可以省掉。反過來說,您可以穿越過去以後在唐朝率先發明出“鐵掌”,畢竟這種裝備對於保護馬匹、提高使用效率是很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