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太,請您出示剃度許可證和尼姑職業資格證書【佛教】

唐穿團的美女們,當你們興致勃勃地享受著宮鬥宅鬥的緊張刺激時,是不是最好也應該考慮一下退路的問題?俗話說,得意時找退路,失意才有出路,萬一哪天您在掐架中暫時落敗處於下風,需要事先準備一個退回去舔傷口以圖東山再起的地方,哪裏比較合適呢?

大概有不少人腦海裏立刻閃過“武則天”“感業寺”“上香”“重逢”“小尼姑”“還俗”這幾個關鍵詞,順理成章的,以下場景也就蹦了出來。

飽受折磨的白蓮花妹子,對愛情,對人生,對世界失望透頂了,在一個大雷雨之夜跑出家門,昏倒在當地的尼姑庵門外。醒來時,發現是被老尼姑救醒的,於是苦苦哀求老尼姑收自己為徒,要剃度出家(或者更理想的,“帶發修行”)。老尼姑一番勸說不果,看這姑娘聰明心誠,於是答應了,給折騰完頭發換一身衣服,庵裏就算多了一口人,白天念經敲木魚掃地吃齋飯,晚上見月傷心迎風流淚,等著男主角來拜佛時“偶遇”再續前緣······

您覺得這種遭遇就算是淒慘委屈跌入人生低谷了嗎?想得太簡單啦美女。

不信穿越過去試試吧。當您不管在什麽情況下找到了當地的尼庵和主事老尼姑,向她提出拜師出家的請求時,只怕老師太的第一句話就是:

“請問檀越可有度牒否?”

“度牒?”恐怕穿越團的客人十個有九個要傻眼。這是什麽?不是說好了到寺院裏剃個光頭、吃齋念佛就算出家遁入空門了嗎?

度牒呢,說白了就是類似於現代的“出家許可證”,不是由寺廟僧尼頒發,而是掌握在當地官府手裏,是俗世官府很重視的一項管理職能。想出家的人,必須先拿到這個許可證,才能去廟裏拜師父請求剃度,您以為隨便啥人剪剪頭發就能搖身變成和尚師太了? 

為什麽官府要搞這麽個許可證出來?呃,基本上這是俗世政權和宗教機構爭奪生產資源和勞動力的一個妥協結果。

您認為在古代社會裏,寺廟道觀這些宗教機構是什麽性質的?單純是給小清新們度假避世、調理身心、看星星、看月亮、思考人生、感悟世界的地方?太幼稚啦。您睜眼看看這些寺廟的模樣,有名望的大寺院,要麽在州城縣城的繁華地段,要麽在名山大川的風景區,往往都是院落重疊占地極廣,此外還有大量附屬的農田佃戶甚至各種商鋪產業。這些寺廟裏的和尚尼姑,不結婚生娃繁衍人口也就罷了(古代官府跟現代不一樣,都是鼓勵生育希望人口越多越好),他們還不交稅、不服役,就連依附於這些宗教場所的雜役百姓佃農等,往往也只向寺院裏交稅服役,而逃避對國家官府的賦役義務。

長此以往,宗教機構占有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多,而且這些有組織的大量聚集人口,還很容易對當地官府的治理構成挑戰。歷史上幾次由中央朝廷發動的大規模“滅佛”運動,也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世俗政權和宗教機構爭鬥一陣和諧一陣,在很多方面都達成了妥協,大致從南北朝開始,官府就用發放“度牒”的權力限制佛寺擴張,而大部分佛寺也認同了官府的這種權力,給俗世民眾正式剃度前,都會要求他們去官府那邊領一張許可證。如果無證出家,這叫“私度”,官府不承認這種僧尼的正式身份,各種好處一概沒有,給人“私度”的寺院僧尼也容易惹麻煩。

那麽“度牒”要去哪裏申領?通過什麽方式、滿足什麽條件才能拿到?

長安朝廷管理這類事務的機構叫“祠部”,它是中央“三省六部”中的“尚書省——禮部”的一個下屬部門,負責發放和管理全國僧尼道士的身份登記資料。理論上說,各地申請出家的人都應該先把個人資料逐級上報到中央朝廷祠部,由各級負責人審查合格以後批準,把度牒一級一級下發轉到申請人手裏。但實際上這種操作過於煩瑣,可行性不高,所以一般都是祠部按各地的人口和寺院情況預先批準好度牒數量,弄一些類似於“空白蓋章文件”之類的,直接下放到各地官府,由地方官掌握。批準誰出家,在文件上填好姓名日期,蓋上地方官的官印,就是一份標準有效的“度牒”了。

至於向地方官申請度牒需要具備什麽條件,還是理論上來說,要考察這個申請人是否家世清白、德行高尚、心誠意堅,還要求通過一定的文化素質考試,比如需能熟練背誦四部經文等,但實際上,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伸手,請拿錢來買!

出個家還要先交錢?那當然!上面已經說了,出家成功以後,就可以不再向國家交稅服役,等於官府損失了一筆從你個人身上的應收資產,那麽你當然要事先做出一定經濟補償。除非您是皇二代官二代,面子特別大,地位特別高,或者有其他的本事能讓官府開後門給特殊待遇,否則購買“度牒”的這筆錢是免不了的。而且“交錢買許可證”也是全社會通行的規則,明碼標價,現錢交易,童叟無欺,您沒什麽可抱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