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學校旅店殯儀館,多功能寺廟歡迎您【社會救濟】

運勢不幸的唐穿團成員,當您經過一番折騰,終於正式進入寺廟剃度當上了僧尼,在大唐天下成千上萬座佛寺裏,等待您的將是什麽樣的生活呢?

首先,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您此後將要居住一段時間的生活環境,也就是逛逛廟吧。

您走進寺廟,第一個穿過的應該是“三門殿”,也叫“山門”,門兩邊可能會塑有俗稱“哼哈二將”的兩尊金剛護法神。進山門以後的大殿,一般是“天王殿”,殿裏正面供著大肚子彌勒佛,背後是韋馱,兩側則是四大天王像。過了天王殿再往北,就是大雄寶殿了,這是整座寺院的中心正殿。裏面供著釋迦牟尼和其他大法力佛、羅漢、觀音等。最重大的宗教活動都在這裏舉行。 

以上三殿是不太寒磣的寺院都要修建的,而且要建在位於整座寺院中軸線的位置上。除此之外,如果您進入了一座大寺,大雄寶殿後面可能還有講堂、藏經閣,在旁邊院落裏還可能有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等。這些殿堂從外觀上看,跟宮室官府、居民住宅建築沒太大區別,都屬於“四合院”系列。佛教雖然是發源於印度半島的外來宗教,但是傳入中國以後,跟本土文化結合得十分迅速深入,到了唐朝以後,佛寺的面貌唯一還保留著印度半島特色的,也是最能表明佛寺性質的建築元素,只剩下“塔”了。

“塔”這個漢字是佛教傳入以後才造出的,而且是直接從古梵文——巴利文音譯過來,本意就是指佛教那種細長高大的僧人埋骨建築,當然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局限於“存放僧骨舍利”這一個用途了,而更多地成為一種標志圖騰。唐朝人建造寺院的時候,如果有條件的話,都會努力在廟裏先建一座塔,而且願意把整個寺院弄成“前塔後殿”式的格局,主要的塔一般會立在大雄寶殿的前面。

以上說的這些,都屬於“傳教供佛區”的範疇,可以理解為僧尼們上班學習工作的地方。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部分建築供僧尼們生活用,包括僧竂(宿舍)、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茶堂(接待室)、職事堂(庫房)及廁所等,這些建築一般集中於寺院的東邊。您想看看自己睡覺的房間是什麽樣子?來來,往東走,我們進這座門邊掛著“僧竂”木牌的房子看看。 

一進門,好寬敞,好通透啊。整間房子裏連個隔斷都沒有,陳設也非常簡單,窗戶下有一張大臥鋪或者地台,能容下十來個人並頭倒臥,另外可能還有些木箱、衣架、蒲團啥的。您問這麽大的一間房子都歸您自己使用?做春秋大夢呢這是,整座寺廟裏一般只有地位最高的住持、方丈能有一間獨立的小臥室,其他僧尼都要吃住在一起,連一張單獨的床都沒有,而是要擠在一起睡大通鋪,一人打呼嚕,所有人失眠的那種。您如果覺得在大學裏住上下床的八人宿舍已經很苦了,不妨來這裏試試看。 

懷著浪漫期待出家的小沙彌、小尼姑也別想著艷遇,你們日常生活的區域都在寺院東側,而接待雲遊僧人、外來散客的“雲會堂”則位於寺院西側。僧尼平時沒事不許自己一個人瞎轉悠,您就先收斂心神,老老實實過一陣艱苦樸素、清心寡欲的生活吧。

和尚尼姑們日常的“坐禪、課誦、布薩、安居、自恣、普請”等活動會占去大部分時間。簡單說說這些都是什麽吧。

“坐禪”應該比較好理解,像唐僧那樣盤腿靜坐不出聲,自己冥思佛經真義,寺裏會定時組織大家一起坐禪,個人也可以在任何時間自己坐禪修習。

“課誦”則類似於俗人所說的“和尚念經”,大家一起敲著木魚誦讀經文拜佛行禮。佛教早期是要求一晝夜“課誦”六次,這個因為不符合中國國情而被逐漸縮減,到了唐朝一般寺廟裏每天課誦三次或者早晚各一次,叫作“早課”“晚課”。到了規定時間,所有僧尼都聚在大殿或者講堂裏,由住持法師們帶領,一邊敲擊木魚法器控制節奏一邊唱誦。早課通常是唱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晚課則唱誦《佛說阿彌陀經》《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一邊念經一邊行禮拜佛等。

“布薩”每月舉行兩次,基本形式是僧尼聚齊在講堂或齋堂,由高僧向僧眾們重申各條清規戒律,講完一段向堂下僧眾提問一次“有犯否”,僧眾們要齊聲應和回答,自查自糾。 

“安居”比較像“集訓”,是把寺裏現有的僧尼們集中到一起學習修行,不準外出化緣、雲遊,也不再接待訪客的一種封閉性活動。每年兩次,一般是冬三月和夏三月。在這三個月期間,寺裏的出家人們只能每天一起念經坐禪聽課辯論,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