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學校旅店殯儀館,多功能寺廟歡迎您【社會救濟】(第3/3頁)

寺廟附屬小學,您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再往邊上走,那裏還有更多“寺廟辦社會”的產物,比如這幾進院子。您別太靠近了,更別走進去,這可是很危險的地方。 

院門外邊掛著“病坊”木牌的這個院子,是專門收治窮苦病人特別是傳染病人的民間醫院。當時平民百姓對傳染病怕得厲害,如果家裏沒什麽錢,久病床前無孝子,往往把病人送進寺院裏的“病坊”完事。醫院支出由寺廟負責,醫生也都是寺裏的和尚,當時懂醫術的僧眾不少,事實上替信徒治病也是佛教的主要傳播手段之一。還有個別非常虔誠要造大功德的高僧建立過“癘人坊”,專門收治麻風病人,還真有治愈的例子,當然也有大和尚把自己老命賠進去染病而死的例子。 

這種有慈善救濟性質的“病坊”,對於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歷代官府都對此給予支持鼓勵,後來還出資把“病坊”擴建為“悲田坊”,除了收治病人以外,還收容無家可歸的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即使是在唐武宗滅佛時期,這些社會救濟機構也被鼓勵繼續辦下去,不過主辦者由佛寺變成了當地官府。

寺廟辦旅館,寺廟辦學校,寺廟辦醫院,您問寺廟還管辦什麽更不靠譜的社會事業?呃,這邊來,請跟我走進寺廟後面的山岡祠堂席棚,請看屋棚裏這一具具方方正正、有棱有角、陰沉肅穆的……棺材。

嚇著了?至於嗎,之前我們不是已經說過了,古代社會醫學不發達,得了病治愈率很低,送到“病坊”“悲田坊”來的重病窮人死亡率就更高了,包括來寄宿的住客也會有急病暴斃的情況發生。這些死者怎麽處理?總不能曬幹了做花肥吧。 

不過您看到的這些棺材,基本上倒不是病坊的死者,窮人死後是連棺材都置不起的,破席子一卷亂葬崗埋了完事。您走進的是寺廟另一項特殊服務處,“寄殯”所在。

唐朝人有很濃重的“歸葬祖墳”執念,如果一個人不幸死在了家鄉以外的地方,而一時半會兒又沒條件把屍身運回祖墳歸葬,他的親人會先置辦一套棺木靈柩裝置好屍身,然後找寺廟“寄殯”,暫且存放,等日後有機會再把棺柩運回家鄉。這個“寄殯”時間可長可短,視死者家人的意願和財力而定,也有死者家此後一直敗落下去再也沒能力運走棺材的,那麽僧人可能等上若幹年絕了念頭埋掉完事。

所以寺廟附近除了有停棺材的場所,也有真正的墓地。有些人家也願意把死去的親人,特別是傳統上不入祖墳的婦女、小孩等葬在寺廟旁邊墓地,認為這樣可以受佛祖保佑來世轉生投個好胎。當然了,墓地和墓地也不一樣,如果想把親人葬在寺廟附近景色優美風水好的地方,再修個堅固的墳墓、建個紀念塔,就得給寺裏多布施香火錢了。

說了這麽多,似乎寺廟裏的生活就是以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多做功德為主,總之是寂寞、辛苦,甚至危險恐怖的日子過不到頭。大體是這樣,不過一年裏總也有不少日子,能讓僧眾信徒和平民百姓都歡樂熱鬧開心得要命。您的出家生活,還是會有些盼頭的。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深度了解推薦: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王景琳.中國古代寺院生活.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李富華.中國古代僧人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6 

李艷茹.唐代小說呈現的佛教寺院社會生活圖景.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