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學校旅店殯儀館,多功能寺廟歡迎您【社會救濟】(第2/3頁)

每年的“夏安居”結束以後,大概是因為僧尼們要悶瘋了,寺院裏還會舉行一年一次的“自恣”活動。這個可以理解為“吐嘈大會”,主要內容是大家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可以盡情向自己看不順眼的師兄弟姐妹們砸磚。挨了磚的,無論是確有其事還是誣告抹黑,都不準申辯,而只能由兩位負責主持這項活動的“五德”總檢舉人來判斷。如果確實有犯錯,就要接受戒律懲罰並懺悔,之後才給你的档案上增加一年工齡(戒臘)。“戒臘”是指當和尚尼姑的年數,這個是很有用的東西。 

以上說的都是和尚尼姑們在課業修行方面的任務,大多都屬於室內工作。除此之外,漢化的中國佛寺大多數還有另外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體力勞動。 

其實在印度半島佛教發源地,僧人們的主要生活物資都是靠化緣施舍來的,吃個現成飯就行了。但是在我天朝中原地區,國情不同,僧人們的生活來源一大部分要依賴於自己種糧、種菜、砍柴、擔水,做各種體力手工活,更高級的還有放貸收債經營商鋪的。所以寺廟裏還有一種專門活動叫“普請”,內容是事先掛牌通知,約定日期時間,包括住持、方丈在內的所有僧尼一起去田裏耕種勞動。至於低層僧尼就更是幾乎天天都要幹體力活了,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說到“食”了,師父師太們平時都吃些什麽呢?很不幸,其實佛教剛入中原時僧眾們並不嚴格吃素,但是南北朝以後,更具體地說是梁武帝時期以後,基本上“戒殺生戒肉食”的清規就固定下來了,所以穿越成唐朝僧尼的您,不用期望自己的碗裏能出現葷腥。一日幾餐以米粥為主食,最常見的副食是各種腌鹹菜,新鮮的青菜豆腐都算美味佳肴。如果有病弱的僧尼實在需要營養,那麽經過特殊申請可以給吃些蜂蜜、酥酪等。

怎麽樣,剃度出家以後的生活很純樸健康有吸引力吧?據說經常有受不了清規的小沙彌或者未正式剃度的佛弟子偷偷逃跑,以至於多數寺院每年都要清點人頭,舉行一次“安單”活動來確定寺內常住人口,真是不可理解啊。 

客人您別哭。如果您能在寺內熬上幾年,至少把臉混熟了,能不引人注意地隨便走走,特別是能往西邊那些收容俗人的設施地點去溜達一下,還是能發現不少有意思的寺院生活的。

比如每天早上中午你們在齋堂吃粥的時候,就經常能看見來來去去的生面孔。他們有的是在寺廟幹活的傭工雜役,有的是來進香的施主,這兩種都沒什麽。但還有一種人進來就坐下悶頭大吃,盡量把自己變成透明隱形人,而有些比較勢利眼的僧人一看見他們就皺眉瞪眼滿臉不高興,因為這些是住在寺院旁邊的窮人,純屬白蹭飯來的。我佛慈悲,普度眾生,理論上不能把窮人拒之門外讓他們活活餓死,但要負責整個寺廟財務運轉的大和尚看著這筆額外支出還做慈祥歡喜狀,也太強人所難了點。 

何況廟裏不但有白蹭飯的,還有蹭住宿、蹭上學的呢。 

有一定規模的寺廟,都會有一些空閑住宿房,名義上用來接待施主香客們,但事實上往往會成為變相的“旅店”。一些趕路的旅客,特別是文人士子們,經常以上香布施的名義給寺裏一些財物,作為實際上的食宿費,然後就可以在寺裏住上一陣子。要知道當時想住正規旅店或驛站,必須出示各種身份證明文件,有時候搞得相當麻煩,而寺院裏這種手續就簡便得多,相對來說收的費用也少。甚至住客們錢花光了一貧如洗,一些在乎臉面講究影響的寺院也不好硬把人轟出去。 

借住在寺廟裏還有個好處,就是像您這樣有文化素質的僧眾多。某天您有空了,晃到客舍去跟住客月下散步聊聊天,從春秋左傳談到楞伽華嚴,從孔孟仲舒扯到達摩玄奘,吟詩對曲打打機鋒來個頓悟,大家都開心。文人和僧人之間酬唱應和留下的“千古佳話”也不少,像王維和神會、陸羽和皎然、蘇大胡子和佛印等。一些名山大寺裏還有學問非常深的高僧,會吸引很多俗世文人來拜在門下從師受教,他們往往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就像上大學進修一樣。

這種情況還算正常的寺廟生活,但您要再往邊上走走,沒準能看見更奇特的現象。大和尚們不但開辦成人進修班,連童蒙基礎教育也一力包辦。

您走近寺院旁邊一處偏遠獨立的小四合院,聽到院內傳出小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走進去一看,正堂檐下端坐著寺裏的和尚,當然一般是文化水平較好也比較有耐性的那種,院子裏或者兩廊下放著一具具書案坐墊,若幹個從七八歲至十幾歲不等的俗家小孩正坐在書案後,搖頭晃腦地跟著和尚師父讀書。這裏面也可能有自幼出家的小沙彌,但大部分都是附近人家的小孩,授課內容也包括一些佛經教典,但也有很多五經詩文等儒家經籍,因為來上學的這些孩子主要目標可不是當和尚,而是讀書識字長大了考科舉。特別是在當地政府無力辦好官學的地方,寺廟裏的學校就成了當地基礎教育的主力軍,這些孩子每次抄書寫文,作業卷子末尾都署名為“××寺學郎 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