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第5/6頁)

而閣臣中想實際把握政權者,最先便不得不交結內監。【時謂:“大臣非夤緣內臣不得進,非依憑內臣不得安。”即如張居正,亦交結內侍馮保也。】

其次又須傾軋同列。

閣臣不止一人,職任上並無嚴格分別之規定。嚴嵩傾去夏言,與許瓚、張璧同為大學士,而瓚、璧不得預票擬,大權遂一歸嵩。自是以後,票擬專首揆,余旁睨而已。【萬歷十一年,禦史張文熙言閣臣專恣,其一即指票擬不使同官預知。申時行爭之曰:“票擬無不與同官議者。”可見閣臣票擬權,在當時理論上仍不許首揆專制也。】萬歷之季,疏多留中,首揆亦閑坐終日。

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權臣不足服眾。【楊繼盛劾嚴嵩,謂:“祖宗罷丞相,設閣臣,備顧問、視制章而已。嵩乃儼然以丞相自居。”禦史劉台劾張居正,亦謂其“儼然以相自處”。又曰:“祖宗朝,一切政事,台有奏陳,部院題復,撫按奉行,未聞閣臣有舉劾也。居正定令撫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冊,一送內閣,一送六科,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部隱蔽則科臣糾之,六科隱蔽則內閣糾之。夫部院分理國事,科臣封駁奏章,舉劾其職也。內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居正創為是說,欲協制科臣,拱手聽令,祖宗之法若是乎?”居正因此上書乞休,自謂:“臣之所處者危地,所理者皇上之事,所代者皇上之言。今言者方以臣為擅作威福。”可見一切症結,實在內閣制度之本身也。又明史七卿年表:“洪、宣以後,閣體既尊,權亦漸重,於是閣部相持,凡廷推考察,各騁意見,以營其私,而黨局分焉。科道庶僚,乘其閑隙,參奏紛孥。馴至神宗,厭其囂聒,置而不論。”此豈非政體失調有以致之乎?】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敝,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論。

張居正為相,治河委潘季訓,安邊委李成梁、戚繼光、俞大猷。太倉栗支十年,太仆積貯至四百萬。及其籍沒,家資不及嚴嵩二十之一。然能治國,不能服人。法度雖嚴,非議四起。繼之為政者,懲其敗,多謙退緘默以苟免。因循積弊,遂至於亡。

黃梨洲謂:“有明一代政治之壞,自高皇帝廢宰相始。【明夷待訪錄。】真可謂一針見血之論。

明代一面廢去宰相,一面又用嚴刑繩下。錦衣衛、【錦衣衛獄又稱“詔獄”,始太祖時。】東廠、【永樂設,掌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由宦者領之,與錦衣衛均權。】西廠,【憲宗寵汪直設,命同河外事,所領緹(tí)騎倍東廠。武宗時,劉謹又設之。神宗時,馮保擅權,又建“內廠”,即西廠之變相。於是名東廠曰:“外廠”。魏忠賢秉政,內、外廠備極刑慘。】成為皇帝的私法庭,可以不經政府司法機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而擅自逮捕拘訊朝臣,乃至於非刑虐殺,其權全操於內寺。

初領五都督府者,皆元勛宿將。永樂間,始設內監監其事。沿習數代,勛戚紈絝司軍紀,而內監添置益多。邊塞皆有巡視,四方大征伐皆有監軍,而內監之權又侵入於軍事。其他明代如皇莊、礦稅、上供、采造重重擾民事,亦皆奄寺主之,則奄權又侵及於財政。【明祖著令:內官不得預政事。永樂中,遣鄭和下西洋,侯顯使西番,馬騏鎮交趾,且以漠北諸將皆洪武舊人,以中人參之。又設東廠預事,宦官浸任用。明祖之廢宰相,與永樂之任宦寺,皆出一時私意。明代規模定於二君,禍根亦胥重於是矣。】

內寺之權,極盛於熹宗時之魏忠賢。

天啟六年,浙撫潘汝楨始為忠賢立生祠,天下爭廢書院應之。監生陸萬齡請祀忠賢於國子監,又請以忠賢配孔子。崇禎時定逆案,首逆淩遲者二人,為忠賢、客氏。首逆同謀決不待時者六人。交結近侍秋後處決者十九人,結交近侍次等充軍者十一人,又次等論徒三年贖為民者一百二十九人,減等革職閑住者四十四人,共二百零九人。【忠賢本族及內官黨附者又五十余人。其時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臣有許顯純等“五彪”,又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 之號。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督撫,無非逆黨,骎骎乎可成篡弑之禍。忠賢目不識丁,弄權至多不過六、七年,少僅三、四年,蟠結攀附之盛已如此,則其時士風官方,亦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