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四川人,不該被遺忘(第3/4頁)

二十軍沒有辱沒使命。

5

另一支奉命進入山西的川軍,命運更坎坷了。

進入山西的,是川軍將領鄧錫侯麾下的第二十二集團軍。出發前,川軍部分旅長和團長,以為會得到中央給的補給,士兵們穿著單衣、帶著簡陋的武器就出川了。但到了西安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蔣鼎文拒絕補充物資,讓他們找“山西王”閻錫山。

精明的閻錫山推諉:山西方面的一切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早已運過黃河儲存於潼關附近,沒辦法補充。結果第二十二集團軍的四十一軍整整一個軍,僅得到了閻錫山給的山西造輕機槍20挺。

在缺衣少槍的情況下,部分四十一軍的士兵砸開了閻錫山的軍火庫,自己補充軍火。這下惹惱了閻錫山,要求將川軍趕出自己所轄的戰區,因為他們“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蔣介石隨即讓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程潛接收,結果程潛也堅持不要。

滿腔熱血出川的川軍,遭遇了一個尷尬局面:各個戰區都不願意接納裝備低劣的他們。

這時候,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站出來表態:來,到我這裏來!諸葛亮紮個稻草人都能嚇退敵兵,川軍比稻草人肯定要強吧?

1938年1月,川軍第二十二集團軍進入第五戰區,開始加入徐州會戰。在這場慘烈的會戰中,全國都知道了川軍第四十一軍一二二師,因為他們死守了滕縣城三天,是後來中國軍隊獲得台兒莊大捷的關鍵前提。

當時負責進攻徐州的日軍板垣、磯谷兩師團是日軍中最頑強的部隊,之前發動“二二六”政變的日本少壯派,幾乎全在這兩個師團之內。在滕縣,日本最強的部隊和中國最爛的部隊不期而遇。

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四川新都人。在那場著名的“滕縣保衛戰”中,他身先士卒,在知道援軍抵達無望之後,發出電報“決以死拼,以報國家”,一直堅守到城破的最後一刻。

根據李宗仁後來的回憶和著名記者範長江的記錄,王銘章在城破之時,坐鎮城中心的十字街道繼續指揮巷戰,最後身中數彈而亡。同時殉難的還有師參謀長趙渭濱及川軍一二四師(當時在城外血戰)參謀長鄒紹孟等人。

王銘章

王銘章犧牲後,守城的川軍繼續戰鬥,除少數突圍外,全師5000人盡數殉城(有不同說法,說沒有那麽多)。最後不願意投降的數百川軍,拉響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

李宗仁後來留下評語:“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莊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6

盡管被分散到各個戰區獨立作戰,但川軍確實打出了自己的血性。

在整個抗戰期間,一共犧牲了24個少將以上軍銜的川軍將領,占到整個中國軍隊犧牲將軍數量的十分之一。其中,14個川軍將領是1938年之前,也就是出川一年間就陣亡的。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這些主要戰場,到處都是川軍的身影。

在這些將領中,有一位最高將領,是病死的。那就是劉湘。

劉湘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妻子,其實當時是堅決反對劉湘出川的,因為他有嚴重的胃潰瘍。

胃潰瘍發作的時候,劉湘經常會吐血。出川前,他請了一位德國醫生做診療,醫生關照他必須要開完刀才能走,但劉湘不答應,把德國的那位醫生一起帶上了。

1937年11月中旬,劉湘抵達南京,此時中國軍隊已從淞滬會戰敗退,日軍先後攻占嘉定、常熟等地,沿京滬鐵路和太湖南岸兵分兩路逼近南京。作為負責該地區的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曾向蔣介石請戰,將川軍兩個集團軍集結,由他來指揮保衛南京(後來選的是唐生智)。

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劉湘立刻通電:“謹率七千萬人,翹首歡迎。”

11月23日,因吃了螃蟹,劉湘病情加重,胃出血不止。次日傍晚,蔣介石親攜張群、錢大均至劉湘處探視,勸其出京治療,而劉湘則要求繼續坐鎮指揮。

11月27日,劉湘陷入昏迷。在蔣介石的示意下,劉湘乘船離開南京,入住漢口萬國醫院。12月上旬,劉湘的病情略有好轉,可以由人攙扶走路。那個時候,因為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所以劉湘開始考慮四川作為大後方安排大批內遷人員。

1938年元旦,劉湘發表了《長期抗戰中的四川》一文,文中提到四川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重要,四川是一致擁護政府抗戰到底的,並深信有四川作為抗戰的一個忠實後方,抗戰一定能夠進行到底,並最終取得勝利。

但就在這一天,劉湘知道了一個讓他難堪的決定: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蔣介石撤銷了他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官的職務(其實接任者是劉湘的親信唐式遵)。沒有了職務,他就沒有了指揮軍隊的權力。盡管他作為一個病人,確實難堪指揮重任,但劉湘認為,蔣介石應該事先告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