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背後

你如果沒聽說過抗戰期間的二十九軍,那你應該聽說過赫赫有名的“大刀隊”;如果你沒聽說過“大刀隊”,那你肯定知道有一首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今天,我們就要說說這首歌曲背後的故事。對不起,可能這個故事,並不像我以前的故事那樣,能讓你熱血沸騰。

1

1933年3月6日這一天,西北軍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接到了一紙軍令:將部隊布防冷口經董家口、喜峰口、羅家峪至馬蘭關一線的長城關口。

這一刻,二十九軍上下都知道:要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幹了!

這一年,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兩年。

在占據了東北三省後,野心膨脹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早已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將手伸向了華北。

1933年元旦夜,日軍炮擊山海關,兩天後,將刺眼的太陽旗插上了“天下第一關”。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兩個營全部殉國),後方東北軍元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

日軍隨即向延綿的長城一百多個關口發動全面進攻。

長城,在中華民族心目中有特殊的含義。當長城烽煙燃起的時候,就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敵,到了千鈞一發的時刻。

喜峰口大刀隊
“長城抗戰”的守軍

宋哲元的二十九軍受命加入的,就是“長城抗戰”,而讓二十九軍一戰成名的,就是這場大抗戰中的“喜峰口大捷”。

2

關於“喜峰口大捷”,歷史教科書上已有不少交代,我們這裏只再做一個簡要的回顧。

3月6日,二十九軍接到軍令,3月7日,二十九軍接防喜峰口陣地。3月9日,日軍鈴木、服部兩個旅團進犯喜峰口,並率先搶占高地。從9日夜到11日夜,二十九軍與日軍展開血戰。12日淩晨,二十九軍109旅旅長趙登禹身先士卒,率500人大刀隊夜襲日軍陣地,刀光飛舞,日軍鬼哭狼嚎。據戰報,共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一架,還有日軍禦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

這就是著名的“大刀隊”夜襲。後來,作曲家麥新在上海為此專門譜寫一曲,就是現在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大刀進行曲》。

3月16日,日軍放棄喜峰口,改向羅家峪進攻。“喜峰口大捷”由此聲名遠揚,而二十九軍和他們的“大刀隊”更是名震天下。

“喜峰口大捷”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方面在一敗再敗、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第一次讓氣焰囂張的日軍受挫,確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我們今天要講的,不是這場大捷,而是這場大捷背後所體現的三個問題。

3

第一個問題,是這場戰役的本身。

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以“喜峰口大捷”一戰成名。但整場戰役,其實不是二十九軍一家在打。

事實上,除了二十九軍這支西北軍外,在“長城抗戰”中浴血奮戰的,還有東北軍和中央軍。

其中,東北軍王以哲的一〇七師,以及中央軍第十七軍的關麟征二十五師,在古北口以及南天門一帶的陣地打得尤為慘烈,是整個“長城抗戰”中時間最長、過程最激烈的戰鬥。

但這場各路軍隊匯集,倚仗長城險關,與日軍殊死一戰的“長城抗戰”,最終其實是失敗了。

東北軍高級將領王以哲,是張學良親信,也是“西安事變”的主要策劃人和實施人之一。1937年2月,東北軍兵變,王以哲遇害

“長城抗戰”中中國軍隊一共投入了約30萬人,而作為對手的日本關東軍,一共只有8萬人(其中包含3萬偽軍)。中國軍隊傷亡4萬人,而日本軍隊,根據他們自己公布的數字,是2600人。

到了1933年5月,中國軍隊防守的各路長城陣地已呈現崩盤之勢,只能全部撤退。無奈之下,國民政府只能和日本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這無疑是一份恥辱的協定。協定規定,雙方在長城以南設置100公裏的“非武裝地帶”,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不能越過警戒線。日本軍隊可以用飛機或其他方法偵察長城以南地區,中國方面還應該提供保護並予以各種便利。

更重要的是,《塘沽停戰協定》實際上是承認了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國界”。

從此以後,華北門戶大開,無險可守,日軍可以輕易直取北平和天津。

1933年5月31日,國民政府代表熊斌一行,與日本方面代表岡村寧次一行,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長城抗戰”是中國正規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後,第一次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軍隊拉開架勢打的一次戰役,但結局,卻和他們想得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