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四川人,不該被遺忘(第2/4頁)

嚴格意義上,川軍名義上是屬於國民革命軍,但一直是一支獨立的軍隊:川軍的每一件軍裝、每一根皮帶、每一顆手榴彈、每一顆子彈、每一支槍,都是川軍自己制造、自己購買、自己供給的,軍官也是自己培訓的。

這也帶來了一些預料不到的後果。

出川在即,劉湘發現川軍根本沒有收到國民政府的撥款,他馬上給軍事委員會發報,第二天接到的復電是:“責成本省自籌”。

於是,劉湘只能自己拿出10萬大洋做抗戰經費。在劉湘的帶動下,川軍高級將領也紛紛解囊,籌集了近50萬元,後由四川省政府撥款40余萬,民眾募捐50萬元,出川抗戰的費用才落實下來。事實上,之後川軍和其他雜牌軍享受的也是一樣的待遇:軍餉只有中央軍的一半,至於彈藥裝備補充、武器更新,更是往後靠了。

川軍出川,川人夾道歡送

以劉湘的精明,何嘗不會洞悉蔣介石的心思?但是這位標準的“舊式軍閥”,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把川軍分為二十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轄5個軍3個獨立旅,出川抗日。

劉湘出川前,對蔣介石提出的要求只有一個:出於語言習慣等多方面原因,希望能和龍雲的滇軍、白崇禧的桂軍放在一起,作為一個方面軍使用。

但本來就有意“邊攘外邊安內”的蔣介石,怎麽可能答應讓這三個“刺頭”聚在一起?三個方面軍後來被安插到了三個戰區,不僅如此,劉湘出川前的最低要求——川軍必須要放在一起使用——也被蔣介石拒絕了。

川軍一出川,就被以軍和師甚至團和營為單位,分散到了各個戰區,接受各個戰區司令長官的指揮。

可以說,川軍一出川,劉湘就已經失去了控制權。接下來,全靠四川子弟兵們自己,證明自己了。

4

川軍出川的第一仗,就是被稱為“絞肉機”的淞滬戰場。

1937年9月,川軍第二十軍在楊森率領下,進入淞滬戰場——當時,沒人看好這支部隊。

川軍當時在全國軍界,被稱為“中國最糟糕的軍隊”,或“雜牌軍中的雜牌軍”。因為川軍的軍事素養一般,裝備更是非常差。幾十萬川軍,短褲、草鞋,背著“老套筒”(開幾槍可能就啞火了),甚至背著大砍刀,就熱血沸騰地出川了。而楊森的第二十軍,更是川軍中裝備最差的一支部隊,以二十軍第二十六師為例,一個連有八九十人,只有一挺輕機槍和五六十支步槍,有的步槍的槍柄是用麻繩系著的,以防脫落。

這支部隊,9月1日從貴州出發,沒有交通工具,穿著草鞋,每天白天徒步行軍100多公裏,夜裏再自己編織新的草鞋,晝夜兼程,到了湖南才坐到了船。坐完船再換火車,經歷了40多天的顛簸,10月12日才抵達淞滬戰場。

剛剛抵達,二十軍就被投入到慘烈絞殺的上海大場一帶的陣地。

軍長楊森視察陣地時,發現日軍的火力裝備遠在簡陋的川軍之上——別說川軍,就連德械裝備的中央軍也完全不能匹敵。但他依然做了一番戰前訓話:“我們二十軍是川軍中的鐵軍,是全國聞名的勇敢部隊,所以才調到上海來對日作戰。我們這次打的是國際戰,是最光榮的!如果上海這一仗抵不住,我們就要亡國,我們要為國犧牲,這是最光榮的!”

面對日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和漫天炮火,還沒來得及休整的二十軍接替友軍防務,迅速進入陣地。

一時之間,很多四川士兵這輩子都沒見過的巨大火力,鋪天蓋地向自己傾瀉而來。日軍一輪炮火轟擊,川軍有時整個排就被炸死在戰壕裏。傷亡巨大,但二十軍死戰不退。

二十軍第一二四師第八〇五團團部少尉見習官胡憶初後來回憶:“深約2米的戰壕,在戰爭開始時,人們還要站在踏腳坑上才看得出去,隨後戰壕逐漸被戰士的血肉填滿了,此時死屍堆積竟比戰壕還高,活著的人是用先烈的血肉做掩體,繼續打擊敵人的……全團數千人參戰,最後只剩下150人。”

裝備最惡劣的二十軍第二十六師打到最後,全師4個團長,兩個陣亡。14個營長,傷亡13個,連、排長共傷亡250余名。每個連留存下來的士兵僅三五人,最多不過八九人。全師4000多人,這場仗打完僅剩下600多人,但最終還是堅守住了陣地。

這個被人看不起的師,成了淞滬戰役中戰績最好的5個師之一,全師5000人,撤離戰場時僅剩600多人。

淞滬會戰中,川軍傷亡慘重

楊森原先也是打內戰的“好手”。但在出川前,他曾對著將士說:“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