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這是一個中國飛行員的故事,這位飛行員,因為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而被銘記。但今天我們懷念的,其實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一批當時中國的空中精英。

1

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爆發的第二天。

日本的鹿屋航空隊18架“九六式”轟炸機,每架攜帶著2枚250公斤的炸彈,從台北的日本空軍基地起飛,飛向中國大陸。

這是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的命令。就在這一天的淩晨,中國的空軍出動飛機76架次,轟炸了日本在上海的司令部、碼頭、倉庫和艦船。

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想到:孱弱的中國空軍,居然敢在大日本帝國的空軍面前主動出擊!

所以,這是日軍的一次報復行動,報復的目標之一,就是上海附近的杭州筧橋機場。與黃埔軍校齊名的筧橋中央航校,可以說是中國空軍的搖籃,如果能摧毀筧橋機場,不僅可以緩解在上海作戰的日軍的壓力,更能一舉摧毀中國空軍的士氣。

“九六式”轟炸機

8月14日下午,9架“九六式”轟炸機飛臨筧橋機場上空,日本的飛行員甚至已經可以看到,中國的飛機正在向機場降落。

根據情報,中國空軍的第四大隊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中隊,剛剛從河南的周口轉場到杭州的筧橋機場,剛降落的飛機肯定燃料已經不足,正是攻擊的好時機。

筧橋機場的空襲警報拉響了。

日本飛行員吃驚地發現,剛剛降落的中國飛機,立刻滑出跑道起飛升空,而正在降落的中國飛機隨即拉升了機頭,轉身向自己的編隊撲來。

淞滬會戰的第一場空戰,就在筧橋機場上空拉開。

這是一場遭遇戰。按理說,日本空軍的轟炸機應該有戰鬥機護航,但當天因為天氣原因,日軍航母上的“九六式”艦載機不能起飛。更重要的是,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根本不相信中國有什麽像樣的空軍力量,認為單憑“九六式”轟炸機就夠了。

“九六式”轟炸機是日本三菱重工研發的當時世界上非常先進的單翼戰鬥機,雖然體型笨重,但每架飛機上配有3挺7.7毫米口徑的旋回機槍,完全可以對抗普通戰鬥機。而中國空軍駕駛的,是從美國購買的霍克–3型雙翼驅逐機,火力不及“九六式”轟炸機,但飛機性能上卻優於對手。

霍克-3型驅逐機

這場不到30分鐘的空中絞殺,結局讓日本人大吃一驚,甚至讓中國人也大吃一驚:日本空軍被擊落三架飛機(當時戰報是擊落6架),擊傷一架,而中國空軍無一損失!

杭州的報紙,兩個小時後就出了號外:日本空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

全國沸騰。連很多中國人都不相信這個消息。蔣介石親自打來電話,問消息是否屬實,然後詢問:擊落第一架日本飛機的我方飛行員叫什麽名字?

他得到的回答是三個字:高志航。

2

高志航,原名高銘久,1907年,出生在吉林省通化縣。1920年,13歲的高志航考入了奉天中法學校,後來又進了張作霖父子辦的炮科學校(東北軍當時以炮兵打天下)。1922年,張學良改組軍隊,決定大力發展空軍,從國外買了120多架飛機(可見當時張氏父子多麽有錢),籌建空軍學校,並準備從炮科學校中選拔18名學員到法國留學學習飛行技術。

當時高志航非常想去,但因為身高只有167厘米,落選了。他一個人在學校走廊裏哭,但沒人理睬。後來,他用法語給張學良寫了一封信,並在信中把名字“銘久”改成了“志航”,表達了自己的決心。張學良最終同意將高志航加入留學生的行列。

1927年1月,19歲的高志航以優異成績學成回國,隨後被張學良將軍任命為東北航空處飛鷹隊少校駕駛員,隨即轉任東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高志航(前排右二)與留法同學的合影

在那期間,高志航遭遇了一次事故:他試駕一架剛買進的新型飛機,出了故障,彈出的操縱杆敲斷了高志航的腿骨。因為接骨效果不理想,需要敲斷重接。為了避免影響飛行員最重要的神經系統,高志航堅決不肯打麻藥,在無麻醉狀態下敲斷腿骨重接。接完骨後,高志航的傷腿短了1厘米,從此人稱“高瘸子”。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軍不放一槍,全線退回關內(詳見本書收錄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四張面孔》)。這件事給了高志航極大的刺激,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只身返回關內——作為一名當時中國極度稀缺的優秀飛行員,他希望能有一個報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