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前後的四張面孔(第3/3頁)

但蔣介石同時又是矛盾的。

9月18日,蔣介石所乘的“永綏”號軍艦之所以開往南昌,是因為蔣介石要親自坐鎮江西,“圍剿”紅軍。

就在“九一八事變”七個月前,蔣介石剛剛調集30萬大軍,對共產黨的瑞金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他在《告全國將士書》中表示:“赤禍是中國最大的禍患!”

所以,即便到了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發表演說的內容,不是如何收復東北,而是那句大家後來都知道的“攘外必先安內”。

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內”

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腦,蔣介石清醒地認識到了中日必有一戰,但他也明白,面對強大的日本,當時的中國是有多孱弱。所以他選擇一拖再拖,能拖就拖,首先要“把家裏打掃幹凈”。

就這一點來說,盡管對問題嚴重性的認識有所不同,但蔣介石和張學良在1931年9月18日前後,對日本人采取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兩個字:

忍讓。

5

1931年,中國人如果不忍讓,究竟會怎樣?

按照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估計,日本人會就此找到借口,不斷增兵,最後全面入侵中國。

那麽忍讓了,又產生了什麽結果呢?

1932年,日本人“請”出了溥儀,成立偽滿洲國,企圖坐實侵吞中國東北的事實。

1933年,日軍攻占熱河省,並攻擊長城各個隘口。《塘沽停戰協定》簽訂,中國軍隊被規定只能待在長城以南,等於變相承認不會去收復淪陷的熱河省和東北三省。

1934年,日本指使偽滿洲國成為“滿洲帝國”。

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策動宋哲元等進行“華北五省自治運動”。11月25日,策動殷汝耕等漢奸在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宣布脫離南京政府。

1936年,日本和偽冀察政委會秘密簽訂華北防共協定。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不得進駐冀察兩省。同年,在關東軍的支持下,偽蒙古軍政府成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反而覺得自己“忍讓”了六年的日本,終於開始全面侵華。

面對一頭注定要作惡的狼,你的忍讓,只是給了它磨牙的時間罷了。

饅頭說

在1931之後,自張學良以下,東北軍,甚至東北人,似乎都和“不抵抗”三個字扯上了關系。

但事實上,即便是成為淪陷區,東北人也從沒有選擇放棄,遼寧義勇軍、吉林義勇軍、黑龍江抗日救國義勇軍等紛紛成立,最後會合成了東北抗日聯軍。

東北三省是第一片淪陷的中國國土,也是對抗日本入侵時間最長的一片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值得記住的名字。

有八位東北抗日聯軍的女戰士,在被關東軍包圍後,手挽手走向了即將冰封的烏斯渾河,全部犧牲——她們叫冷雲、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安順福,她們的故事,就是後來被人傳頌的“八女投江”。

有一位東北抗日聯軍的團政委,在被捕後飽受關東軍令人發指的酷刑,卻堅決一字不吐,最後慷慨就義,她的名字叫趙一曼。

還有一個抗聯的總指揮,在被叛徒出賣後誓死不降,犧牲後被關東軍解剖胃部,發現裏面是一些棉絮、樹皮和一些連牛都不吃的草根。他的名字叫楊靖宇(楊靖宇的故事,參見本書收錄的《他沒有軍銜,但人人稱他“將軍”》)。

還有太多太多的東北抗日志士,無論國共,都沒有留下名字。他們被關東軍逮捕後,受盡酷刑,英勇就義,頭顱被高高懸掛在城市的電線杆上。但第二天,還是會有日本士兵被神秘殺死,屍體直接橫在馬路上。

《泰晤士報》曾經報道:在東北,對於關東軍來說,沒有一條街道是安全的。

英國人可能無法理解,已經被中央政府“拋棄”的東北人,哪來的那種前仆後繼、無畏死亡的動力?那是因為他們可能沒有看到,在日本士兵的屍體旁邊,會有一張寫著四個大字的傳單:還我河山!

這就是他們的動力所在,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動力所在。

打不過是客觀事實,但堅持打是主觀態度。

對於1931年的中國而言,東北的淪陷只是一個國家14年苦難的開始,但也是一個民族覺醒的發端。

一寸山河一寸血。

[1] 指侵吞整個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