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前後的四張面孔(第2/3頁)

那一晚,據梅蘭芳後來回憶,在他演到趙女金殿裝瘋的那一段時,看到有人奔進了包廂,對張學良耳語了幾句,然後張學良迅速起身離開了包廂。

少帥看來真的是急了。

他回到自己房間後,了解了一圈情況,然後立刻給參謀長榮臻下了一道命令。

此時的沈陽,在關東軍開始攻擊後,東北邊防軍第七旅參謀長趙鎮藩(旅長王以哲也不在軍營裏)命令部隊迅速進入陣地。隨後,趙鎮藩接到了榮臻的電話,在電話裏,榮臻傳達了張學良剛才從北平發過來的命令——宣稱是絕對死命令:

“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在庫房裏,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道命令實在是讓人無法理解。

“九一八”當晚入侵沈陽的日本士兵,手臂上綁著白色毛巾作為標志

9月19日淩晨,關東軍司令長官本莊繁命令關東軍所有能調動的軍隊,全部向沈陽進軍。駐紮在沈陽各個要塞和機構的東北軍全部奉命不戰而退,中國軍警全部繳械。

9月19日早上7時左右,在“九一八事變”發生9個小時後,東北軍一槍不發,沈陽全城陷落。

下面是一組令中國人痛心的數字:東北軍全面撤退後,僅沈陽兵工廠,日軍就繳獲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和野戰炮250余門、各種子彈300余萬發、炮彈10萬發。還有,張學良多年苦心經營,購買來的各種飛機260余架。其他經濟損失,高達15億元以上。

下面還有一組數字,更讓人痛心:當時,日本關東軍正規軍為1萬人左右、非正規軍1萬人、警察3000人,一共23 000人。而當時,作為中國最強的軍閥派系,東北軍一共有30萬人。除了10萬人被調進關內,當時在東北地區的軍隊有20萬人。尤其是當時攻擊東北軍北大營的關東軍一共650人左右,而北大營內有東北軍12 000人。

日本軍隊繳獲的東北軍武器裝備

在“九一八事變”之後一周的時間裏,區區2萬名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三省橫行,面對不抵抗的東北軍,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30多個城市。

10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國土,就此淪陷。

1936年,已經被逼入絕境的張學良不惜搞出“西安事變”來證明自己的抗日決心,但在1931年,手握一把好牌的少帥,就這樣毫不心疼地把自己老爸張作霖一輩子辛苦打造的基業,輕松敗光。

張學良為什麽當時選擇不抵抗?後來接受華人史學名家唐德剛先生的“口述歷史”采訪時,他給出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對日本的挑釁,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當時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東北那麽大的事情,我沒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沒想到日本敢那麽樣來[1] ,我對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報也不夠。”

當然,那時候也有不少人說,“不抵抗”的罪名,不應該張學良一個人來背。

4

那一晚,蔣介石的臉上神色淡定。

因為,他什麽都不知道。

9月18日的晚上,蔣介石正在開往江西南昌的“永綏”號軍艦上。事變的消息,是蔣介石9月19日軍艦抵達湖口後才知道的。

當時,蔣介石立刻給張學良拍去了一封電報:“限即刻到。北平張副司令勛鑒,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滬電知日兵攻沈陽,據東京消息,日以我軍拆毀鐵路之計劃,其借口如此,請向外宣傳時,對此應辟之,近情盼時刻電告。中正叩。皓戌。”

從電文可知,蔣介石完全不清楚東北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麽事,只是希望張學良要辟謠“是中國軍隊拆毀鐵路”的說法。

所以,說“九一八事變”是蔣介石下令張學良不抵抗,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

蔣介石有沒有告誡過張學良“不要沖動”?有,但是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當時確實給過張學良明確指示:避免沖突,不要給日本人任何把柄。

只是,張學良把這句話“升華”了。日本人都主動發動進攻了,他卻依舊要“避免沖突”——人家還需要你什麽把柄嗎?

事情發展到9月18日晚上這一地步,其實已經超出蔣介石的控制了。

張學良和他的東北軍雖然宣布“易幟”歸順中央,但東北的軍事、經濟、政治均高度自治,蔣介石最多只能有個“建議權”。這一點,從1931年12月錦州的丟失就能看得出來——12月,日軍主力開始圍攻東北的錦州,蔣介石和國民政府多次致電張學良,於公於私,都希望他能積極防守,但張學良最終選擇了撤退。

所以,張學良晚年在自己的口述歷史中也承認得很坦誠:“我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我要負這個責任。不抵抗,不能把這個諉過於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