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恥辱海戰”的背後(第3/3頁)

在船身下沉的最後時刻,許壽山拉響了引繩,一炮轟中“德斯丹”號。當時有在場的外國人留下現場描述:“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軍紀錄上均無先例。”

法國艦隊的“德斯丹”號
反映馬尾海戰的銅版畫

32歲的許壽山與大副梁祖勛最終被敵艦機關炮擊中,壯烈犧牲。

到了下午2點25分,慘烈的馬尾海戰進入尾聲——11艘中國軍艦,全部被擊沉。

但更令人難忘的,是那一天的晚上。那一夜,沿江的居民自發駕駛漁船、鹽船,對法國艦隊發起火攻。

那是怎樣一幕悲壯的景象:一艘艘民用船只,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撲向法國艦隊,然後被軍艦的炮火摧毀。

馬尾海戰之後,清政府退無可退,最終對法宣戰。

饅頭說

2014年,在馬尾海戰130周年之際,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稱收到103份來自法國國家档案館的馬尾海戰史料,其中有一張當年《申報》刊登的“福州地理形圖”。

根據當年刊登的內容,福建水師其實和法國艦隊鏖戰兩天,擊沉4艘法艦,擊斃數百名法軍,最後法國艦隊是敗退的,馬尾海戰其實是我們獲勝的。

有些專家說這將顛覆歷史,但說實話,我是不信的。

從當時的信息不暢,以及民眾的愛國情懷角度考慮,我個人更願意把這理解為一種美好的寄托。畢竟,我們的11艘戰船悉數被擊沉,而法國海軍經此一役,完全控制了我國東南沿海和台灣海峽的制海權。

誰勝誰負,大家其實一目了然。

但那一場海戰的失敗之所以值得銘記,不僅僅是提醒我們要“知恥後勇”,更是要銘記一種精神。

馬尾海戰,是中國組建近代海軍以來,第一場正式的戰鬥,比讓我們刻骨銘心的“甲午海戰”,還要早了10年。

在這場我們全軍覆沒的海戰中,中國軍人表現出的那種氣勢和魄力,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後來的各種逆境甚至遭遇滅國危險時,一直堅持到底贏得最後勝利的底氣和基石。

在馬尾海戰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在旗艦“揚武”號沉沒的最後一刻,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水兵,爬上了主桅杆頂,在漫天炮火中,掛上了一面龍旗。

船雖沉,旗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