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第3/4頁)

1917年,幾名華工因為內急使用了英國人的廁所,被捆起來殘酷毆打,最終引發了華工的一場暴動。

在法國一家火藥廠裏工作的華工

有些之前連飛機都沒看到過的華工,在天天遭遇轟炸之後,精神失常了。而也有一些華工,因為不想參加自殺性的任務(排雷),最終選擇在營地裏挖一個坑,躺在坑中自殺——他們相信,這樣可以留一個全屍,讓靈魂飄回故鄉。

1919年,英國議會會議備忘錄上有這樣一句話:“華工比其他有色種族的勞工擔當了更大的風險,但是他們甚至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也未能得到。”

7

戰爭,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

誰也沒想到,等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華工竟然會成為法國女性眼中的“香餑餑”。

1918年7月,“一戰”已經臨近尾聲。有一天,一位法國姑娘跑進當地華工服務中心,她的訴求只有一個:請人按照中國人的習慣給她保媒,因為她要嫁給華工中的一個“楊先生”。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當時就在那裏服務,他接待了那個姑娘。出於好意,蔣先生提醒法國姑娘還是謹慎考慮,因為兩國生活習慣相差很大。

但那個法國姑娘非常堅持。她的理由是,如果失去這次機會,她可能就會嫁給一個莫名其妙的法國男人——掙一點錢就喝酒,喝醉了就回家打老婆。而她和“楊”已經接觸一年多了,從沒發現他喝酒,而且有很多法國男人沒有的優點。

這位“楊先生”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當時的法國,青壯年男性大多被征召入伍,勞動力奇缺,所以很多女性不得不進入工廠,頂替男子的崗位。這樣就有大量的機會接觸華工。

這些華工,都是從中國挑選過來的18~40歲、身強力壯的勞工,吃苦耐勞,悟性又高。而不少法國女性也發現,華工會把每月工資中的大部分節省下來,按時寄回家,剩下的生活費也花得非常節省。這種顧家和自制的性格,讓她們對華工漸生好感。

1917年,法國勒阿弗爾甚至還發生了當地人的聚眾抗議,他們抱怨:“如果法軍繼續傷亡的話,法國就沒有男人了。因此,我們繼續打仗還有什麽意義?最終結果只會使中國人、阿拉伯人和西班牙人,娶走我們的妻子和女兒,並且遲早瓜分我們在前線為之獻身的法國領土。”

當時很多法國工廠裏,除了華工,就是婦女

而法國內務總長鮑慕司甚至在媒體上發布通告說:“華工多數是家境貧寒的苦力……我們法國的婦女,為什麽不嫁給那些凱旋的法國士兵,而偏偏打算與黃皮膚的苦力聯姻呢?希望廣大法國女子迅速覺醒。”

法國的法律還規定:本國女子若嫁與外國男性,則自動失去法國國籍。

但針對這一點,素有“民國第一外交家”之稱的顧維鈞也發表了聲明:中國政府可以代負相關責任。江蘇籍的華工張長松和他的法國妻子露易絲,後來就是在中國駐法大使館完成了結婚登記手續。

8

當然,大部分勞工還是回家了。

據統計,大約有3000名華工因與法國婦女結婚,或者得到了新的雇用合同,最終留在了法國——他們也成了中法關系史上第一批移民法國的中國人。

從1918年11月1日開始,到1921年結束,大概有11萬左右的華工最後回到了中國。除去留在英國和法國的華工,大約有2萬名華工渺無音訊,埋骨他鄉。其中,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個。

1925年,當時的旅法華工總會寫信給法國政府,希望能開辟一個紀念華工的特別墓地,但遭到了拒絕。

直到1988年,在紀念“一戰”勝利70周年之際,法國政府才公布了有關華工的文獻,讓這段歷史大白於天下。

1998年11月2日下午,在巴黎13區唐人街區的布迪古公園內,舉行了一個莊嚴隆重的儀式——法國政府為“一戰”中在法國戰場上犧牲的華工豎立紀念碑暨揭幕儀式。

法國北部索姆省華工墓地

紀念碑碑文由法國和中國兩國文字刻著:

A LA MEMOIRE DES TRAVAILLEURS ET COMBATTANTS CHINOIS MORTS POUR LA FRANCE PENDANT LA GRANDE GUERRE 1914—1918

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東方。

饅頭說

1919年6月27日,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的前一天。

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陸征祥收到了一個奇怪的包裹。他打開包裹一看,裏面是一把手槍,還有一張字條:“苟簽名承諾日本之要求,請即以此槍自裁,否則吾輩必置爾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