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第2/4頁)

當時的一塊銀圓,能買30斤上等的大米,還有近10斤的豬肉。而一般的體力勞動者在國內的報酬,也就每月四五塊大洋左右。所以說,這個招工條件,是相當優厚的。

所以,告示一貼,報名者無數。

當時英國設立在威海的簡易勞工營。勞工要先在這裏培訓再去歐洲

當然,對於應征者,法國和英國也有考核。他們會進行嚴格的體檢,只挑那些身強力壯的。為了找到更合適的“工源”,英國後來索性把“招工辦”從香港搬到了山東威海。法國人也認為,山東人更能適應他們國家的氣候。所以在奔赴歐洲的華工中,絕大部分都是山東人(法國人後來回憶,他們到了法國之後每天都要吃蘋果)。

1916年8月,第一批大約1000名華工,搭乘輪船抵達法國馬賽港。

很多甚至之前連村子都沒出過的淳樸中國農民,來到了一個他們從未接觸過的世界,以及,慘烈的戰場。

5

在先後抵達歐洲的14萬華工中,英國人分走了10萬,法國人分走了4萬,法國後來還轉借給美國人1萬名華工,為美國歐洲遠征軍服務。

按照最初的約定,中國派出的華工是不參加戰鬥的。但實際上,在戰火連天的歐洲戰場,怎麽可能置身事外?

前面提到的那位朱桂生,編號“27746”,一開始被送到法國拉羅謝爾附近的面粉廠工作,後來人手吃緊,就被安排向前線運送糧食彈藥。

在法國的朱桂生還算是幸運的。英國招收到華工後,直接把他們都投放到了前線:挖掘戰壕,修築工事,掩埋屍體,清掃地雷,修路架橋……英國人用華工替代了自己國家的碼頭工人和運輸工人,讓他們承擔了最艱苦、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險的工作。

華工在戰場上緊急修復被炸毀的鐵路

可能你現在很難想象,一群從農業國家走出來的人,進入現代文明國家中,並且直接遭遇最慘烈的戰爭,會是怎樣一幅景象?

有一批華工剛剛抵達英國陣地,恰逢德國的轟炸機前來轟炸。第一次看到飛機的華工們紛紛走出工事好奇地擡頭看天,然後被掃射和轟炸得血肉橫飛。

1917年2月,運送華工的法國輪船阿陀斯號遭遇德軍潛艇的伏擊,船體被一發魚雷擊中,船上的540名中國勞工全部遇難。

一位名叫張邦永的華工後來回憶,他們有些工作的地方,和敵人的戰壕也就相距50米左右。華工就站在敵人的面前挖戰壕,戰壕都挖好後,英國士兵才進來。

還有更悲壯的。

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德軍突破了防線,直接沖入了英法聯軍的陣地,正在挖戰壕來不及撤退的華工們,只能用鐵鍬、鎬頭與德軍展開肉搏。當英法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經戰死。

搬運炮彈的華工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聰明的天性,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華工最初都是承擔最底層的體力工作,但很快,他們就成為各個工廠中“第一流工人”。在那個時候,在法國後方的港口、車站、倉庫等任何地方,只要看到有起重機,在裏面操作的基本都是華工。法國海軍還專門聲明:外籍勞工,他們只要華工。

存放在威海档案館裏的一份英國陸軍1918年的報告顯示:“中國勞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勞工都能熟練地工作或者說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們一直都在鐵路、兵工廠和坦克車間高效率地工作。”

而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也曾在給法國總理的信中寫道:“(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可以成為最好的士兵,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他們能保持很好的姿態,毫不退縮。”

6

然而,華工們得到的待遇,卻配不上他們的付出。

原本合同上簽訂的“包吃包住”,到了國外,都被推翻了。華工的夥食費、置裝費、醫療費等,都是要在薪金中扣除的。一個普通華工,每個月可能只能拿到原先承諾薪水的一半。

比起克扣薪水,更不能讓華工忍受的,是人格上的歧視。

每一個華工手上,都有一個銅鐲,上面有一個屬於他自己的編號,沒有人會記住他的名字。所有的人,都是集中營式的管理,平時不準外出。

法國人對華工要寬松一些,比如允許他們穿著平民服裝去酒吧或咖啡館,但英國人卻因此提出抗議,認為法國人這樣管理,會加大英國人管理的難度。

英國人對華工的管理非常嚴格,不僅施行集中營式管理,對不服從命令的華工,動輒鞭打,甚至槍決。在後來被發現的英國人用來和華工交流的語言手冊上,都是命令式的語句,其中還有一句:“這是歐洲人用的廁所,中國人不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