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第4/4頁)

寄出這個包裹的,就是當時留在法國的華工,山東省萊蕪縣牛泉鎮上裕村農民畢粹德,編號97237。

這無疑是讓人感慨的一個故事。

當初北洋政府派出14萬華工,為的就是能以“戰勝國”的身份,在戰後向德國討回山東。但是,眾所周知,“一戰”結束後,列強並沒有把中國視為“戰勝國”,而是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給了日本。

他們的理由是:中國是“宣而不戰”。

這句話,真心對不起在異國他鄉同樣拋頭顱灑熱血的14萬華工。

有人說,華工也是為了掙工錢去的。沒錯,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動力,但這些華工到了歐洲戰場,付出了絕對對得起那份薪水的勞動,乃至生命。他們並沒有辱沒中國人的形象,正相反,他們讓世界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中國人的勤勞、勇敢和聰慧。

在那個風雨飄搖,“弱國無外交”的年代,你還需要他們做到什麽呢?

千言萬語,不如魯迅的那句話:

“歐戰時候的參戰,我們不是常常自負的麽?但可曾用《論語》感化過德國兵,用《易經》咒翻了潛水艇呢?儒者們引為勞績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識丁的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