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第2/4頁)

在袁世凱的軍事實力面前,革命黨人完全像是被他捏在手裏的小鳥,根本動彈不得。

3

比拳頭,比不過,那麽再來看看第二個要素:錢。

對於百廢待興的政府來說,錢有時候可能比槍更重要。

1911年5月3日,孫中山(前排右二)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同與會者合影留念

讓我們把鏡頭對準1911年10月12日,辛亥革命剛剛爆發時的孫中山。

按照孫中山自己親筆寫的《革命原起》中記錄,那一天,他並不在國內,而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的一家旅館裏睡覺。

那天,孫中山一覺睡到中午,醒來後,得知了武昌起義的消息。

但是,孫中山並沒有選擇立刻回國。

他曾說過,自己最快20天就可以返回國內,親自參加戰鬥“以快平生”,但他之所以沒有那麽做,是因為他認為此時他自己最大的作用,不應是在國內的革命前線,而應是在“樽俎之間”——去和西方列強應酬。

去和西方列強會面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籌錢。

孫中山首先寫信給美國國務卿要求會晤,但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隨後他就離開了美國,去了英國,當時他希望能得到50萬英鎊的借款,但是,最終沒有拿到一分錢。

隨後他又去了法國,他試圖向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貸款,但又遭到了明確拒絕,他得到的回復是:“四國銀行團[1] 對此態度完全一致。銀行團和它們的政府決定就財政觀點方面嚴格采取中立,在目前情況下既不發行貸款,也不預付款項。”

孫中山無奈之下只能起身回國,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

在孫中山還沒抵達上海之前,就有輿論在說,孫中山這次回來,帶回來很多錢,甚至還帶回了軍艦。而孫中山在抵達後回答《大陸報》采訪時說:“予不名一錢,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與歡迎者在船上合影

革命當然需要精神,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

在臨時政府成立前,孫中山曾邀請民族實業家張謇擔任財政總長(後出任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張謇給孫中山算過一筆賬:要維持臨時政府的運轉,每年至少需要1.2億元,但臨時政府的收入,只有4000萬,還有8000萬的巨大缺口。

張謇告誡孫中山,要各國承認臨時政府,一是看政府有沒有統一的軍隊,二是看政府有沒有能力支配財政。

但何止8000萬,連計劃中的4000萬(3000萬關稅,1000萬鹽稅),都收不上來。

為此,孫中山只能發行軍用鈔票100萬,但因為政府信用不夠,很快失敗。隨後又發行中央公債1億元,結果只賣出去500萬元。

各地財政都不支持中央政府,還反過來要錢。安徽都督孫毓筠派專使到南京來要錢,孫中山大筆一揮,批了20萬元,專使拿著總統孫中山的批條去財政部領款,得到的答復是:庫裏只有10塊大洋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中山只能飲鴆止渴——向日本借款。

孫中山首先想出讓的是漢冶萍公司股權。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中國綜合鐵礦、煤礦和煉鋼為一體的大型企業,日本早就垂涎已久。孫中山的提議遭遇了各方反對,尤其以當時的實業總長張謇最為激烈:其他項目都可以和外國人合資,唯獨鐵廠鐵礦不行;如果一定要和外國人合資,唯獨日本人不行!

張謇沒勸住孫中山,最終憤然辭職。但最後在巨大的壓力下,孫中山還是放棄了和日本合作。

張謇,清末狀元,民族實業家。向孫中山辭職後,他選擇了袁世凱政府,後出任農商總長,但在袁世凱稱帝前憤然辭職

1912年2月3日,走投無路的孫中山又會見了日本政界和財界的聯絡人森恪,森恪提出:為防止俄國人南下,臨時政府可以將滿洲交給日本來保護,以此換取日本1500萬元的資助。

面對這樣荒唐的要求,孫中山竟然答應了。“余等希望將滿洲委托給日本,而日本給革命以援助”[2] 。

然而,日本政府的答復更荒唐:錢不借,孫中山必須向袁世凱妥協,委托滿洲的問題我們倒是可以繼續談。

之所以孫中山會做出那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是因為當時臨時政府的財政已經頂不住了——革命軍的部隊,每天到陸軍部領軍餉的都有數十次,武漢前線的部隊,已經出現了小規模的嘩變。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孫中山拿什麽來維持臨時政府?

4

沒有槍,沒有錢,那麽就比人心吧!

孫中山作為革命的先行者和領袖,在當時應該是萬眾歸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