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

在中國近代史上,1911年10月10日無疑是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爆發了一場改變整個中國命運的革命,這也是台灣“雙十節”的由來,而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貌似是一根香煙點燃的……

1

孫中山後來稱蔣翊武為“開國元勛”,這個稱號孫中山只對他一人使用過

讓我們先回到這個日子的前一天——1911年的10月9日。

上午,武昌小朝街85號(武昌復興路紫湖村武漢市第九中學附近)。

蔣翊武靠著桌子,正在招呼一群人開會。

蔣翊武是武漢革命組織“文學社”的社長(同時也是同盟會會員)。不要以為“文學社”是個研究風花雪月的社團,其實是一個革命組織。蔣翊武當時召集開會的,是武漢新軍中已成為革命黨人的標營代表。

武昌起義的浮雕

按照清朝新軍的建制,一個“標”相當於現在一個團,一個“營”即相當於現在一個營。當時,武漢駐紮的所有新軍,總共一個“鎮”(相當於現在一個師),12 000人左右,但其中,立志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黨軍官和士兵已經接近3 000人。

按照會議的安排,這批清朝的軍人,準備在10月16日搞一場大的起義,而起義的目的,就是占領武漢三鎮,進而推翻他們為之效力的清王朝。

大清王朝已經坐在了火藥桶上。

蔣翊武要做的,就是要點燃這個“火藥桶”。

但就在蔣翊武他們討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與武昌一江之隔的漢口,一個真正的火藥桶,居然先被點燃了。

2

同一天的上午,漢口,寶善裏14號。

孫武靠在窗邊,正在仔細檢查臉盆裏的炸藥。

孫武是武漢另一個革命組織“共進會”的負責人之一(也是同盟會會員)。“共進會”和前面提到的蔣翊武的“文學社”一樣,都以推翻清朝為大任,所以索性就結成了同盟——蔣翊武是總指揮,孫武是參謀長。

曾留學日本,專門學習新式炸藥技術的孫武,當時正在自制一個炸彈。按照計劃,這個炸彈做好後,要從武漢總督衙門後圍墻的武昌帽店樓上甩進總督的臥室,直接炸死湖廣總督瑞澂。

孫武。因為孫中山名為“孫文”,所以不少人以為孫武是孫文的親兄弟

當時的革命黨人,就是這樣血性又不失想象力。

這時候,房間裏進來一個人,一個叼著香煙的人。這個人不是外人,是“共進會”另一個負責人劉公的弟弟,叫劉同。當時只有14歲的劉同,想進來看看大家是怎麽制作炸藥的。

房間裏不可能有“此處禁止吸煙”的標語,而孫武和他的同伴們也完全沒意識到這一點。

看得津津有味的劉同,順手彈了一下煙灰。

“轟!”一聲巨響。

孫武滿臉是血,呆立當場,不知道是應該慶幸還是慚愧——炸藥的質量實在一般,居然一個人也沒炸死。

但傷情嚴重的他還是立刻被同伴送去了醫院,同時,所有人立刻撤離。

巨大的爆炸聲,很快引來了租界的巡捕。

寶善裏,當時屬於俄租界。

3

接下來發生的事會讓人覺得,這批革命黨人的革命經驗,基本為零。

孫武他們制作炸藥的寶善裏14號,居然同時也是“共進會”的機關總部。策劃起義用的大量旗幟、標語,都沒來得及拿走。

最要命的是,還有一本起義人員名冊。當時,這本起義人員名冊是鎖在保險箱裏的,但鑰匙在一個叫鄧玉麟的人手裏,他出門買表去了(起義軍需要對時)。

闖進屋子的租界巡捕隨後搜到了所有的東西,包括那本名冊,大驚失色,立刻全部交給了湖廣總督瑞澂。

這還不是革命黨人下的最後一步臭棋。

因為怕名冊被清政府搜去,“共進會”的負責人劉公,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派自己的弟弟劉同,潛回寶善裏14號,拿回名冊。

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後悔多吸一根煙的劉同,只能硬著頭皮再回去。

然後就被守候在那裏的巡捕一舉抓獲。

14歲的孩子能懂什麽呢?劉同一被抓獲,立刻就招供了:他們是在準備一場起義……

湖廣總督瑞澂大喜過望,立刻決定全城戒嚴,一個也不準出城,然後拿著花名冊,準備一個個抓人。

4

再回到小朝街85號。

1911年10月9日,下午。

武昌小朝街85號

蔣翊武一得知寶善裏炸彈爆炸的消息,就知道事情要糟。

是坐以待斃,還是殊死一搏?

當然是後者。

蔣翊武馬上做出了一個決定:就在當晚,提前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