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第2/4頁)

蔡鍔一度還是敬佩袁世凱的——這也很正常,放眼當時的中國,無論資源還是能力,無人能出袁世凱之右。1912年1月,蔡鍔曾在電文中稱贊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

而袁世凱也相當看好蔡鍔。他曾這樣評價當時的幾位最傑出人物:“孫氏(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卓,但非實行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請注意,袁世凱用的是“精”和“悍”兩個字。後來蔡鍔對袁世凱的行為也基本上沒有脫離這兩個字。袁世凱識人,不可謂不準。

1913年10月,袁世凱調蔡鍔赴京。

按照目前的說法,袁世凱不放心蔡鍔擁兵遠在雲南,所以調入北京“軟禁”。

蔡鍔在北京的兩年,袁世凱表面上對他禮遇有加,先後給了他一連串的官銜,如政治會議委員、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陸海軍統率處辦事員、全國經界局督辦等;還幾乎每天召見,說是磋商政要,其實是防他有變。袁曾對親信曹汝霖說過蔡鍔“有才幹,但有陰謀”,其中就有“檻虎於柙”之意。

這固然是袁世凱調蔡鍔到身邊的一大目的,但從袁世凱對蔡鍔的賞識來看,並非是完全不想用他的。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裏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松坡(松坡為蔡鍔的字)為最適宜”。

而蔡鍔之所以肯離開自己的基地雲南赴京,還是懷著一腔熱血的——用梁啟超後來的話說,蔡鍔有點“抱有幻想”。蔡鍔並不是沒有認識到袁世凱的私心,但還是,希望借袁世凱之手,建立起中國現代化的國防。

但是,袁世凱還是讓蔡鍔失望了。

如果說袁世凱對蔡鍔的種種建議置之不理只是讓蔡鍔失望的話,那麽北洋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就超出了蔡鍔對袁世凱的認知底線。

更讓蔡鍔沒想到的是,袁世凱居然準備開歷史的倒車——自己當皇帝了。

5

袁世凱稱帝時蔡鍔的態度,一直是一個爭議的熱點。

1915年8月,袁世凱稱帝之前的準備運動已經到達最高潮,全國各省的督軍簽名“勸進”,在那份勸進表後面,當時被袁世凱封為“昭威將軍”的蔡鍔,是第一個簽名的。

蔡鍔為什麽要簽名,後來又為什麽反對袁世凱稱帝呢?

當時的勸進表(部分)

有人曾說,蔡鍔出爾反爾,是在“投機”。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擁有全國最高統治權力的北洋系,並沒有公開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聲音(雖然段祺瑞、馮國璋等私下裏是反對的),而蔡鍔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冒有極大風險,而蔡鍔反袁時又不是墻倒眾人推,有何“機”可投?

那他當時為什麽要簽名呢?

還是要設身處地去想,從蔡鍔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看。作為袁世凱身邊被牢牢看管的人,堅決不在一份明顯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試態度的表格上簽字,後果可想而知。

還有一個關鍵的細節。勸進表的簽字,發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鍔搭乘火車,從北京前往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密謀了一整夜。

梁啟超故居陳列館,梁啟超與蔡鍔密謀反袁的蠟像

如果真心準備簽名,蔡鍔為何要緊急前往天津,去找堅決反對帝制的老師梁啟超?梁啟超在1922年的《護國之役回顧談》中,透露了當夜密談的結果,蔡鍔認為:“若不把討賊的責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華民國從此就完了。”

由此可見,在勸進表上簽字,應該是蔡鍔麻痹袁世凱的第一步。

6

說到蔡鍔與袁世凱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鳳仙。

在民間傳說中,蔡鍔與小鳳仙的纏綿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寫成小說,拍成電影,口口相傳。

遺憾的是,蔡鍔與小鳳仙認識是真,但真說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據小鳳仙1951年拜見京劇大師梅蘭芳時做的自我介紹可知,她當年遇見蔡鍔時,只有16歲。一個胸懷大志的將軍,與一位16歲的少女一起共謀大事,想來也不太現實。

蔡鍔在袁世凱稱帝之後,確實開始流連於煙花柳巷,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認識的小鳳仙。有人說,蔡鍔這樣做為的是麻痹袁世凱。但袁世凱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會相信素來嚴於律己的蔡鍔,突然開始聲色犬馬?那樣未免也太低估袁世凱了。

小鳳仙

所以,蔡鍔去青樓不假,但主要是用來表態的:你稱帝便是了,我不管,總行了吧?對袁世凱,做戲不能做得太過,這點蔡鍔很清楚。所以要說他和小鳳仙有真正的靈魂契合,並不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