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第4/4頁)

曾有人說,蔡鍔很“善變”。

比如他對袁世凱。1912年1月12日,蔡鍔在給黎元洪的電文中贊揚袁世凱“宏才偉略,群望所歸”,但兩周之後,因為袁世凱試圖召開“國民會議”商討有無君主體制可能的時候,蔡鍔又稱他為“袁賊”,準備興兵討伐。但等到袁世凱逼退清帝,承認中華民國,蔡鍔又發電祝賀他“群望所歸”。當然,更不要說他之後的反袁了。

還有對國民黨。蔡鍔一直拒絕加入同盟會,但在辛亥革命期間,堅決支持同盟會,並且自己投身革命,促成雲南獨立。然而,在袁世凱被懷疑暗殺宋教仁之後,蔡鍔卻又堅決阻止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用兵,認為應該遵守《臨時約法》,由參議院彈劾,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武力解決。更不要說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蔡鍔其實是持反對意見的,認為這樣只會導致國家支離破碎,生靈塗炭。所以在江西、廣東各省宣布獨立後,雲南都督蔡鍔反而宣布中立。

是蔡鍔善變嗎?恐怕不是。他的種種“變”的背後,其實是有一個核心的“不變”,那就是:對這個國家有利的,我都贊成;對這個國家不利的,我都反對。

縱觀民國歷史,像蔡鍔這樣不黨不群、不要地盤不拉軍隊的將軍,真的找不到第二個。而偏偏就是這個只念國家、不念私人的將軍,對中國的進程產生了影響。

據說,蔡鍔在日本醫院臨終時,看到了窗外日本剛配備的飛機的訓練,深受刺激。他對身邊的蔣百裏說:“我早晚就要和你分手了。我們建設國防尚未著手,而現代戰爭已由平面而轉立體,我國又不知道落後了多少年。”

而他對自己即將面臨的死亡也深感遺憾:“我不死於對外作戰,不死於疆場馬革裹屍,而死於病室,不能為國家做更大貢獻,自覺死有余憾。”

據身邊人回憶,蔡鍔的遺囑是口述的,全是關於國家大事,沒有一句涉及家裏。

2016年,是蔡鍔逝世100周年。

有時會想:將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後來又會怎樣?